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他说: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要知道,曾经以发动机技术骄傲的日本车企,现在都主动找中国买“心脏”。中国话里有句老话:吃饭的问题最重要。 中日关系在2025年11月进入高风险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表态成为直接导火索。她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公开表示,台湾海峡冲突可能触发日本“存亡危机事态”,这番言论直接挑战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石,引发北京强烈反弹。中国外交部连续三天发声批评,强调此类表态严重损害两国政治基础,并多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东部战区随之在黄海组织多军种实弹演习,演习区域接近日本本土,释放明确威慑信号。 高市早苗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她作为安倍晋三政治路线的继承者,一贯推动日本防卫政策右倾化,包括提高防卫预算和强化与美国的同盟框架。此次表态试图将台湾问题纳入日本安全保障法框架,扩大“存亡危机事态”的解释范围,为行使集体自卫权铺路。但这忽略了国际法基本原则,如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明确的一个中国框架。高市的做法不仅违背中日建交承诺,还在日本国内引发分裂。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和石破茂等人物公开反对,立宪民主党等在野党要求撤回言论,日本社会民主党则批评其轻率脱口而出,加剧地区紧张。 面对风波,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紧急访华,试图通过高层磋商灭火。但会谈持续四个小时后无果而终,中方提出三项要求,包括公开道歉、撤回钓鱼岛相关抗议和约束极右势力,日方却以“个人见解”为由推诿,甚至反过来抗议中国海警执法。这种对立姿态导致气氛凝重,会后中方罕见披露部分内容,表明共识遥遥无期。磋商破裂后,中国迅速启动反制措施。文化领域,原定上映的日本动画片如《蜡笔小新》和《工作细胞》被院线暂缓;旅游业多家旅行社下架日本线路,上海某社退订率超六成;民间交流项目如东京-北京论坛延期或取消。这些举措虽未直接点名,却形成全方位压力,旨在维护主权尊严。 经济领域冲击尤为明显。东京股市在破裂消息后连续三天下滑,日经指数累计跌幅达3.2%,汽车和精密仪器板块市值蒸发超过1.2万亿日元。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估算,若关系持续恶化,日本GDP三年内损失1.8%至2.3%。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的日本制造业而言,如芒在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5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3500亿美元,其中中间品贸易占比65%。两国产业链深度融合,日本出口精密仪器,中国提供原材料和组装,中断将导致生产线停摆、企业裁员和工厂关门。丰田、本田、索尼和松下等企业在华建厂设点,依赖中国供应链、市场和劳动力,几百万日本家庭饭碗系于此。 就在政坛情绪高涨之际,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提醒日本政界别走极端,先稳住经贸主线。他的判断直击现实:政治争端可有,生意链条不可断。日本经济当前脆弱,日元贬值至150兑一美元,通胀率3.2%,政府债务占GDP 260%,增长率仅0.5%。任何政治豪赌都可能引发经济滑铁卢。垂秀夫强调,合作不是软弱,而是大国成熟之道,该竞争时竞争,该互利时互利。脱钩口号听起来响亮,实际代价巨大,不仅涨成本,还伤及普通民众。他的发言登上日本雅虎头条,评论区涌现企业员工对裁员的担忧,民众讨论市场冲击,罕见形成舆论共识。 垂秀夫的提醒有数据支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迅速表态,呼吁政府平衡安全与经贸,避免不可逆损失。丰田和本田高管私下向官邸转达:在华销量已下滑12%,若丢中国市场10%,本土裁员将达5万。日本对华发动机进口额2024年增长15%,总值超50亿日元。这些进口品驱动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和部分乘用车,体现了市场规律的演变。过去日本以发动机技术自傲,如今转向采购并非让步,而是理性选择。同样性能下,进口品成本低30%,质量可靠,经受高温多尘考验无故障。这反映中国制造业崛起,在节能环保和性价比上补位甚至超车。 中国老话“吃饭问题最重要”,如今搁日本身上格外贴切。日本经济不宽裕,面临老龄化、通缩和债台高筑,增长停滞。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赴日达748万,同比增长42.7%,占国际学生最大群体。若游客锐减,消费降2.2万亿日元,GDP缩0.36%,波及旅游、服务、物流全链条。专家警告,任何减少中国游客的举动,都会放大经济痛感。日本需认清,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将成为全球经济核心,对华经贸关系将愈发关键。无视此点,轻视民生、追随美方、强化扩军,只会自陷泥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