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欧洲为环保付尽了代价,中国却在闷声发大财,这太不公平了   环保这件事

顾议史实 2025-11-19 16:08:13

德媒:欧洲为环保付尽了代价,中国却在闷声发大财,这太不公平了   环保这件事,欧洲是拼了命地“冲在前”,但他们却在绿色转型这条路上越走越“苦”,德国媒体的这番感慨,背后真有点东西。   德国这些年,环保政策确实够猛,从砍煤电、封核电,到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欧盟的“绿色协议”几乎把整个欧洲社会推上了“环保快车道”,问题是,这车开得太快,把经济甩在了后头。   2024年,德国的食品价格涨了三成多,肉、奶、蛋样样贵得离谱,普通老百姓日子越来越紧,更惨的是,制造业也撑不住了。   光是上半年,德国就有20家年收入过千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破产,比去年多了六成,这不是个别现象,是系统性的“掉队”。   再看能源,德国的工业用电价高到离谱,每千瓦时0.4欧元,稳居欧洲第一,大众、奔驰都在大裁员,有些甚至在考虑撤出德国本土,搬去电价更便宜的国家,一个“绿色德国”,正在变成“去工业化”的典型。   难怪德国人开始怀疑:我们这么环保,图个啥?欧洲一边勒紧裤腰带搞环保,中国这边却把绿色产业做成了“香饽饽”。   中国早早就开始布局绿色新能源,现在光在光伏和电池领域,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这不是靠补贴砸出来的,而是靠长期战略投资和技术积累。   中国在能源转型上的投入不是“闷声发大财”,而是“有备而战”。   到2025年,中国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突破16.9亿千瓦,是五年前的三倍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不仅自己在用清洁能源,还把绿色技术变成了出口利器,全球都得用中国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中国把绿色技术做成了“白菜价”,别国还在为“环保贵”发愁,中国已经在让清洁能源变得平民化,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减排贡献”。   德媒感慨“这不公平”,其实背后是一种焦虑:我们付出了代价,为什么中国拿走了好处?这话听着像抱怨,其实是对绿色转型全球规则的质疑。   欧洲的选择,是用行政手段快速推动环保,比如征碳税、限排放,但代价是经济活力下滑、企业外逃。   而中国的路子,是抓住产业链主动权,靠市场和技术实现绿色发展,两条路,结果不一样,不是谁投机取巧,而是思路不同。   更深层的问题是:谁该为全球减排负责?发达国家早早工业化,现在要求发展中国家“放慢脚步”,这显然说不过去。   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既要发展,也要减排,不接受一刀切的标准。   而且,欧洲现在也不是一点“得利”没有,他们一边摆脱俄罗斯能源,一边又依赖上了中国的绿色技术。   荷兰的安世半导体事件就是个典型,一旦中国卡住出口许可,欧洲立马慌了,这种“依赖焦虑”混合体,其实更像是对自身产业空心化的恐慌。   中国这套绿色崛起的剧本,其实写得很清楚:不是靠“抢跑”,而是靠“稳走”;不是偷着赚,而是下了几十年的功夫。   从光伏到电池,从稀土到风机,中国在关键技术上有自己的底子,不靠谁施舍,也不受谁控制。   这才是欧洲最不安的地方,他们发现自己花了钱,却没掌控产业链;而中国不仅把产业做大,还掌握了定价权。   这不是“谁吃亏谁犯傻”的游戏,而是全球化下的现实选择,你可以环保做得漂亮,但不能忘了问一句:老百姓买得起吗?企业扛得住吗?如果环保成了经济的“刽子手”,那这个账就不只是“绿色”的事了。   德国的困境提醒我们,环保不是光靠决心就能成功的事。脱碳不是光喊口号,更不是“看谁牺牲得多”。   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一件事:环保也可以是发展机会,只要你把握住方向,脚下的路才能走得长久。   国际社会要解决的不只是“谁更环保”,而是“谁能又环保又活得好”。别把绿色转型搞成“谁先破产谁光荣”的比赛,真正的公平,是让每个国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而不是被一套标准绑架。   环保这事,谁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只跟在别人后头学走路的国家了。 信息来源:多重挑战下,欧洲环保路线之争加剧——环球时报

0 阅读:101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