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开抹黑中国,中方果断反击。 英国国内情报机构周二(18日)警告英国议员,宣称中国间谍正积极通过猎头公司或掩护公司与他们接触,以“招募和培养”他们。 听起来挺吓人,但细细一看,全是模糊说法,压根拿不出什么证据。 这已经不是英国第一次这么干了,老一套的“间谍说”,换个角度讲,就是政治需要碰上了对华焦虑,合起来就成了这份“情报”。 说白了,这种操作就是拿中国当挡箭牌,英国国内这几年问题不少,经济疲软、政局不稳、社会分裂,各种矛盾堆在一起,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政客们就特别想找个“外部敌人”来转移视线。 中国体量大、崛起快,又是非西方国家,天然成了他们口中的“威胁对象”,间谍、渗透、干预选举这些词,听上去既刺激又有话题性,不管真假,先往中国头上扣再说。 这次情报机构直接点名,说中国想“招募议员”,还搞什么“长期培养”,但又不说具体是谁,也拿不出实锤证据。 这种说法,怎么看都像是在炒作情绪,猎头公司本来就是正常商业机构,帮人找工作、找人才,是公开透明的事儿,非要说猎头公司是间谍工具,那以后企业还能不能正常招人了? 驻英国的中国使馆这次反应很快,发言人回应得很直接,批得也很到位,无中生有、任意捏造、恶意诽谤,这几个词用得一点不虚。 因为这种指控根本经不起推敲,不提供信息来源,不列事实细节,只靠一句“我们掌握情报”,就想给中国扣帽子,完全是冷战思维的翻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舆论操作不是英国一国独有,而是西方一些国家的“共同打法”。 一边对中国经济依赖不减,一边在政治上不断挑刺,搞“去风险”名义下的“脱钩断链”,嘴上说要合作,行动上却处处设防。 说白了,就是既想赚中国的钱,又想保住自己的“价值观优势”,可哪有这么划算的事。 英国情报机构这种做法,其实也反映出他们自身的焦虑,过去几十年,英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早已成了回忆。 脱欧之后,英国在欧洲没了靠山,在国际事务中又缺乏主导力,焦虑感越来越强,这个时候,把中国塑造成“隐形敌人”,既能在国内制造紧张气氛,也方便在国际上团结盟友,继续打压中国。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既不负责任,也不利于解决实际矛盾,中英之间本来有很多合作空间,教育、金融、科技、文化交流都很密切。 英国很多高校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庞大,中国是英国商品的重要市场,中国企业也在伦敦等地有不少投资。 如果一味搞政治炒作,把一切中国元素都往“威胁”上靠,不仅破坏两国关系,也让普通百姓受到影响。 这几年,中国对外的立场一直很明确,互利共赢、和平发展,不主动挑事,也不怕事,面对无理指控,中国不会沉默,也不会放任不管。 像这次这样,外交使馆直接发声明、提抗议,说明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是越来越硬气了,不是不讲理,而是讲理也要讲原则。 一些人老拿“间谍”说事,其实也反映出他们对中国认知上的偏见,他们总觉得中国做什么都带有目的性,总想从阴谋角度去理解中国的对外行为。 这种心态不变,就很难有真正的平等沟通,只有放下有色眼镜,才能看到真实的中国,也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 至于这次事件的后续,多半还是不了了之,没有证据就没有说服力,靠渲染气氛糊弄一时,骗不了所有人。 反倒是英国政坛内部,有不少人开始质疑这种情报炒作是不是在消费国家安全话题,为内部斗争服务,因为这种“喊狼来了”的方式用多了,真的有风险的时候,谁还会信? 参考资料:环球网《外交部:坚决反对炒作所谓“中国间谍活动”对华进行污蔑抹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