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平均寿命为什么那么短?按现在的说法,他们吃的蔬菜都是天然绿色,没有农药残留

乐山聊养生 2025-11-19 10:35:04

古人的平均寿命为什么那么短?按现在的说法,他们吃的蔬菜都是天然绿色,没有农药残留;作息规律,因为晚上舍不得点蜡烛,所以没有通宵熬夜的加班。可为什么他们的寿命都不长呢? 西汉末年,长安城外一户普通人家在冬日夜里迎来一名男婴。孩子出生后大病一场,靠母亲用烧红的铜钱烫脊柱“驱邪”才算熬过来,但此后身体一直虚弱。 邻居摇头:“这是天煞孤星,怕活不过十五。”而这样的孩子,在当时并不罕见。因为没有疫苗,也没有婴儿专属食物和卫生保护,他们往往活不到取名那天,干脆叫“狗剩”“铁蛋”,看能不能骗过命运。 从考古出土的古墓数据来看,在秦汉墓葬群中,20岁以下的尸骨比例高达两成,而大量婴儿遗骸则被单独埋葬,不入家族墓,连生死都不被记入族谱。 这种“死在起跑线”的概率,不止出现在平民中,就连贵胄之家也难逃魔掌。乾隆皇帝育有17个子女,竟有7个在童年夭折;唐太宗李世民之子,也有多位未成年而亡。 假如他们幸运地熬过童年,等待他们的也不是阳光灿烂的岁月。有一回,北宋年间的江西新喻县爆发天花,百姓将染病亲属关在茅屋中,连水也不敢送进去。 康熙皇帝虽贵为天子,仍被天花夺去了姣好的容貌。但顺治帝却没这么幸运,年仅24岁就因天花去世。古人对这些疾病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佛和草药,甚至如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那样,用荒唐的方式祈求奇迹。 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一场小小的伤口也能要命。明初大将徐达因患背疽,无药可救,最终病发身亡。此病若发生在今天,一针头孢便可稳住。而在古代,所谓“祛毒”手段不过是敷草灰、割脓包,全凭运气与体质拼搏。 即使没生病,想吃饱也并不容易。清初编修的《钦定赋役全书》中记录了灾荒年间的“人吃人”事件,江西、河南多地百姓“易子而食”。虽然听来骇人,但这种极端选择实属被逼无奈。 宋朝虽已有“一日三餐”之说,但普通人家能吃上两顿算是幸运,豆腐和盐成了奢侈品,富人以咸味为荣,穷人则靠野菜度命。 粮食短缺是常态,疾病高发是常规,战争则是常来的客。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明末李自成起义导致黄河中下游人口锐减近八成,战争周期性地把整个社会拉入黑暗的深渊。无论你是农夫还是士兵,一旦卷入战火,寿命便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即便进入相对稳定的清代,女性尤其宫女的平均寿命竟不足三十岁。她们在高压制度下忍受营养不良、体力透支以及频繁的劳役,常常因一点小病就香消玉殒。 当然,也有例外存在,比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位百岁老农,因常年食粗粮、作息规律而长寿。但这样的人极其稀少,大多数人一生劳作,却未必熬得过四十。现代人羡慕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却忽略了背后那些活不见天光、死无所依的真实。 “历史不是被记录的过去,而是被回望的现在。”当我们走进空调房,翻看关于“健康原始生活”的书籍时,也许正有人在博物馆里看着明清时期的医药器具摇头:这不是文物,而是死亡工具的见证。 正因为过去如此艰难,才更凸显科技的伟力。抗生素的出现终结了成千上万因细菌感染而夭折的生命;疫苗的普及让天花从地球上消失;干净的饮用水、均衡的营养与先进的产科系统,才是现代人平均寿命突破80岁的核心支撑。 所以,古人寿命短并非他们不健康,而是他们几乎没有“抵御死亡”的工具。我们之所以能够“自然老去”,不是因为吃得更清淡、睡得更早,而是因为被无形中庇护在文明的外壳之下。 “健康的生活不是回归原始,而是沿着科技的阶梯向上攀登。”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条历经千年、写满无数生命代价的真理。

0 阅读: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