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突然抵达北京。 从抵达画面看,记者围得很密,他全程沉默。这一幕说明,这趟行程不轻松,目标很明确,就是处置前期争议言论的后续。 镜头里的紧张表情不难理解。过去两年,涉及中国的不当表述一出现,中方都会快速回应并明确要求纠正。对比日本国内舆论的分歧,这次来京更像是把话摆到桌面上对齐表述。 把层级拉到“局长级”,指向性更清楚。中日事务许多技术性沟通都在这个层面推进,2018年前后也是这样安排。若升级到更高层,说明火势更大;现在看仍属工作层,说明对话窗口还在。 时间点选在11月17日,而且是周末入境,节奏压得很紧。在一些敏感议题处理中,面对面沟通更便于控细节,比电话更稳。 全程不回答提问,基本是为了避免现场失言。涉敏议题,未落定前不放口风是常见做法。把信息放在会上说,比在走廊里说安全。 舆论热度没有降。平台上持续关注“是否撤回不当表述、是否公开澄清”。日本国内媒体也会跟进对华关系温度。这意味着行程结束后的文字描述会被逐句对比。 看过往处置路径就更清楚了。出现刺耳话语后,中方通常要求撤回、澄清,并给出明确反馈。若只是技术性解释,往往难以被接受。关键在于是否有能落地的纠偏动作。 议题之外,经贸与人文往来也需要稳定环境。航班、展会、旅游都受情绪波动影响。日本企业对不确定性敏感,这一点长期可见。把话说准,有利于把节奏稳下来。 如果没有实质变化,气温很难下降。可预见的,是互动节奏可能继续收紧,项目审批和人员往来也会趋严。对日本方面而言,压力点就会从话题转到实际运行。 接下来要盯三件事:是否撤回相关表述;是否公开澄清;是否形成书面记录。若只是口头泛谈,外界很难认可处理完成。 从抵达到会谈,再到对外发布,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给出模糊表述,都会被放大审视。 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底线校准。把事实说清、把称呼说准、把表述说全,沟通才有继续的土壤。 把该纠的纠了,把该补的补上,路就能走稳。接下来,就看金井正彰这一趟,能带回怎样的明确回应。
就在刚刚。 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突然抵达北京。 从抵达画面
若山饭团
2025-11-19 01:24: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