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才10岁的孩子,只是有点轻微哮喘去诊所输液,怎么就突然没了呢? 孩子妈妈说,第一次去诊所时医生开了头孢,结果孩子出现了过敏反应,当时就换了别的药。本以为换了药就安全了,没想到第二天孩子独自去输液,刚输完第一瓶就不对劲了,呼吸困难、脸部发紫,最后没能救回来,尸检结果是过敏性休克,大概率和用药过敏有关。现在涉事诊所已经停了业,卫健部门也立案调查了,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没了,再怎么调查也换不回孩子的笑容。 孩子才10岁,本该在校园里跑跳打闹,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因为一次普通的输液意外离世,换谁的父母都承受不住这种打击。尤其这还是个单亲妈妈,独自拉扯孩子长大,好不容易盼着孩子慢慢长大,却遭遇这样的横祸,往后的日子该怎么熬啊? 输液本来就是有创治疗,风险本来就比口服药高,诊所里的医生护士更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孩子已经出现过头孢过敏,第二次用药时难道不该更谨慎吗?有没有再次询问过敏史?有没有按规定做皮试、留足观察时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操作规范啊。都说“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轻微哮喘,真的到了必须输液的地步吗?很多小诊所为了图方便、见效快,不管什么病都让输液,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安全问题。 输液不是想开就能开的,机构和医生都得有相应资质,急救药品和设备也得随时能用。可现实中,有些小诊所连基本的抢救流程都不熟练,真出了过敏休克这种紧急情况,根本没法及时应对。家长带孩子去看病,是出于信任,可这份信任不能变成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不管是医生还是诊所,都得守住底线,不能为了赚钱就忽视医疗规范,毕竟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带孩子看病时总怕遇到不负责的医生,怕用药出问题,可又不得不依赖医疗服务。真希望所有医疗机构都能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给孩子看病,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谨慎,就能少一份风险。 医疗规范不是摆设,那些“一人一针一管”“皮试留观”的要求,都是用无数教训换来的,必须严格执行。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