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中日关系,总觉得是反反复复的「吵架」,比如说最近因为日本新首相踩过了红线,中国的愤怒正在升级。 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在钓鱼岛问题上,经历了什么。十几年前,我们似乎还处于被动。但今天你再看,会发现一个现实: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在中国手里了。 这背后,就藏着中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乃至在商业、科技竞争中一以贯之的风格:「吵架」是表象,是姿态。而「行动」是里子,是实控。中国只在乎一件事,就是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也是我希望大家能理解的,国家和普通人不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吵赢,更要拿到结果。 我们看看「钓鱼岛模式」,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把争议区变成自家院子的。 在2012年之前,中日之间对钓鱼岛存在一种模糊的「默契」。大家都不登岛,都宣示主权,但都保持着一定距离。2012年9月,日本单方面宣布「购买」钓鱼岛,搞所谓「国有化」。这个动作,彻底打破了默契。 在这之后,强烈抗议?召回大使?经济制裁?都做了。 但是在这背后,中国真正做的是:中国海警船,也就是当年的中国海监、渔政船,借着日本「国有化」的东风,直接驶入钓鱼岛12海里。从此,常态化巡航开始了。 这就是中国风格:我们不主动挑事,但你一旦挑衅,就别怪我抓住机会,用行动升级现状。你把门打开一条缝,我就把整个身子挤进去,再把门拆了,换成我自己的门。 从2012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现状如何?2024年,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毗连区」(领海外围)巡航天数,创下了355天的历史新高。一年365天,有355天都在,这叫「全勤」。进入12海里「领海」的天数,也越来越多,而且停留时间越来越长。 这些数据可都是日本海上保安厅自己发布的。 日本媒体现在报道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海域,用的词都变了。以前是「入侵」,现在是「进入」,已经麻木了。因为日本很清楚,他们的所谓抗议,已经毫无意义。 中国海警船不仅去,而且船越造越大。从几百吨的船,换成几千吨的万吨大驱级海警船,上面甚至配备了舰炮。 日本的海上保安厅小船,现在见了中国海警船,基本只能伴航监视,也就是跟着。想驱离?实力根本不允许。 这就是「实控」。「实控」的意思是,这片海域,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我想派谁来就派谁来。我的力量在这里是绝对主导。 日本还控制着那个岛礁吗?早就不控制了。他们现在连登岛都不敢。 所以,中国的风格更是:一旦决定行动,就贯彻到底,用压倒性的实力,把行动变成常态,把常态变成「事实」。 对日本来说,它在2012年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中国的克制当成了软弱,把吵架当成了中国的全部。 今天,钓鱼岛的「实控」已经成了定局。日本再怎么抗议,也只是背景噪音。 所以,不要看中国在吵架时说了什么,要看他在冲突后,默默地在做什么。这是一种务实、耐心,又犀利的风格。 永远不要担心中国不够强硬,中国只是有自己的节奏,不然怎么变成了全球第二个经济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