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日本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将台海风险列为重要关切。 从最近的演训画面看,东部战区在2024年组织“联合利剑-2024A”,歼-16、轰-6K、海军多型舰艇成体系亮相。与此相对,日本海上力量在东海加密监视,P-1、P-3C频繁起降,现场紧张度明显上升。这说明外部介入只会让局势更复杂。 细节摆在那儿,台岛周边海空活动已常态化通报,海警执法航次持续公开。日本一侧在与那国、宫古等岛增设监视点,雷达覆盖更密。两个节奏交汇,误判风险随之增大。 火力层面也在升级,远程打击与反舰力量同步完善,相关型号多次公开亮相。日本方面推进“反击能力”,计划引进“战斧”,时间表延至2025年后。硬件堆上去,但在复杂海空态势里并不保证掌控现场。 信息链条同样是关键,沿海预警雷达与空警-500协同越来越顺畅。日本推进F-35A、F-35B布局,“出云”级改装持续。双方信息密度都在拉高,外部介入并不等于占优。 后勤看得更直白,沿海港口群能快速保障海空出动,补给线短。日本补给依赖本岛与伙伴支持,距离与时窗都受限。这决定了谁能更快把力量推到位。 通道就是瓶颈,巴士、宫古、与那国水域是活动要点。公开通报多次穿越第一岛链,队形、航线清晰。日本监视跟踪做得到,拦阻不现实,风险只会沿线外溢。 外部力量的存在也在叠加,美方舰机常态活动,节奏主导权不在日本手里。借力可以,但一旦节奏变化,自身可控空间被压缩。 经济面压力不能忽视,台海一紧张,航线与供应链立刻受影响。日本本土对海运依赖高,长期紧张对产业与能源储备都是负担。介入成本远高于口头表态。 国内讨论也在升温,预算增长与任务边界是绕不开的议题。投入越多,社会承受度是必须考虑的变量。现实约束会回到决策桌面。 时间线往前推,这几年每次台海有风浪,东部战区反应更快、动作更稳。日本更多停留在监视与记录,介入意愿与介入能力之间存在落差。 把这些线索合起来看,台海问题的归属与主导权有明确指向,外部插手只会抬高不确定性。降低碰撞概率,对各方都是实际收益。 结尾就一句话:现场看行动,靠近的人更有发言权;远处喊话,终究改变不了进程。
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一次高市早苗的恶劣挑衅,这是美国和日本协同的结果!中美贸易战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