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新一轮装备采购和部署时间表,核心是加快远程导弹能力建设、推进航母化与岛链布置。据公开资料,日本计划从2025年开始接收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并加密在南西诸岛的导弹与警戒力量。 从日本把“反击能力”写进2022年公开的安保三文件这一步就能看出来,它在把手里能用的牌往前排。日本一边要“战斧”补远程打击缺口,一边推进国产改进型12式地对舰导弹延程,据报道目标从原来的约200公里提升到更长射程。对比之下,我国常规远程打击力量布局已较完整,公开资料显示东风系列常规导弹、远程航空兵与海上力量形成联动。日本加快节奏,是想在节点前把门槛跨过去,但门槛高低不是喊出来的,仍看体系成熟度。 舰队这块,日本海上力量在压缩时间。出云级改装持续推进,目标是搭载F-35B,现有“金刚”“爱宕”等多艘神盾驱逐舰承担远程防空和反导。我国这边,山东舰形成固定训练节奏,福建舰已公开试航,052D、055驱逐舰批量服役,远海训练常态化。两边都在往更远、更多层次走,但从量到质的转化周期不同,日本要把航母化、远程打击、反潜链条拼成整体,还需要几年磨合。 登陆与岛链作战方面,日本陆自的两栖快速部署旅持续演练,运输与补给配套也在补强。公开资料显示,我国071型船坞登陆舰多艘在列,075型两栖攻击舰已有3艘投入使用,跨海投送与海上补给能力连贯性更强。日本把重心压在南西诸岛,意图很明确:在要点位置形成拒止。但要形成稳定的持续能力,必须算清补给、维保、空海护航的细账,这一步不是靠一两次演习就齐活。 信息与警戒方面,日本扩充雷达站、P-1巡逻机与海空无人平台,海底监听也在布点。我国的海空警戒网依托岸基雷达、预警机、海上巡逻与天基信息,覆盖面更大。两边都在补“看得见”的能力,日本希望把反应时间压到最低,靠前部署争取先手。但一旦进入真刀真枪,是否能在复杂电磁与多域条件下保持稳定输出,是个技术和训练的综合题。 时间线被日本主动往前推。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把防务支出占比指标抬升到更高水平,五年集中投入约43万亿日元,节点压到2027至2030。它担心的是再晚一步,地区力量对比更难改。我国的主线是稳:装备建设按计划往前走,演训按年度安排推进,把体系完整度和联合作战能力持续提升,避免被带节奏。 外界关心“日本会不会冒险”。从条文限制、国内约束、同盟分工来看,日本主动挑起大规模冲突的门槛很高。它更现实的做法,是提高存在感、提升拦截与反打能力,拉近与美国的配合节奏,争取更大的回旋空间。反过来看,我国只要稳住节奏,把海空联训、远海补给、岛礁应急处置这些常态工作干扎实,对方冒进的空间就被压小。 周边互动也在起变化。据公开报道,《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在推进,区域海上热线与危机管控机制不断完善。只要沟通更顺、误判更少,美国在周边的活动就更难找到抓手,日本想在节点上“借力”,代价也会上升。这就是稳字当头的现实收益。 把话说透:日本的加速,是在为将来的下棋做铺垫;我国的稳,是在把棋盘铺平、把每个子用顺。眼下最不该做的,是被对方的节奏牵着走。我们的优势在体系,在耐心,在把复杂局面按部就班地拆解。 最后收个口:看清对手的焦虑,不被情绪带跑,按既定节奏把海上与远程力量继续补齐,把训练和联动打透。时间站在稳的人一边,关键是把每一年都用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