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农民“返乡潮”证明了我们的城市化是伪城市化,现有经济生态没有能力解决新城市

波览历史 2025-11-18 10:13:01

外媒:农民“返乡潮”证明了我们的城市化是伪城市化,现有经济生态没有能力解决新城市人的生存问题。   外媒盯着国内出现的返乡潮大做文章,一口咬定这是“伪城市化”的铁证,还说现有经济生态扛不住新城市人的生存需求,这种说法其实只盯着表面现象,根本没看懂中国城乡发展的真实逻辑。   返乡潮不是城市化的失败,反而折射出中国发展的灵活性,新城市人的生存问题也不是“没能力解决”,而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外媒的片面解读说到底是不懂中国的国情。   很多人看到身边有农民工、甚至大学生返乡,就觉得城市留不住人了。   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这里,2024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94350万人,比上一年还多了108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稳站上67%。这说明城市依然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返乡只是部分人的选择,不是整体趋势。   农业农村部虽然预警要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但这波返乡潮里,有因为沿海岗位调整没返岗的,也有主动选择回家的,不能把两种情况混为一谈。   广东云浮春节返乡158.5万人,同比涨了14.2%,但这些人里,不少是带着在城市积累的经验和存款回去的,不是单纯因为“活不下去”才逃离。   没人规定农民必须一辈子待在城市,才算城市化成功。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了十几年工,攒了技术、摸清了市场,现在乡村有了创业扶持政策,自然愿意回去闯一闯。   2025年全国预计返乡入乡创业人数会超1500万,这些人里有开网店卖土特产的,有搞特色种植养殖的,还有办小型加工厂的,他们能回去,恰恰是因为城市的发展给了他们积累的资本。   而且现在农村的条件早就不一样了,全国快递进村覆盖率已经到了95.22%,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在农村流动,村里买东西和城市一样方便,土特产也能通过物流卖到全国各地。   2024年农村物流市场规模就有1626亿元,预计2025年能突破1900亿元,这样的物流基础,就是返乡创业的底气。   新城市人在城市遇到的住房、医疗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但不能说这是“经济生态没能力解决”。   北京2025年已经提前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就有5万套(间),而且宿舍型房源占比达40%,专门对接新市民和城市服务群体。   医保方面,国务院早就明确放开放宽参保的户籍限制,超大城市也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在就业地参加医保的户籍限制,这些政策都是针对新城市人痛点来的。   有人觉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没赶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是“伪城市化”,但这个差距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普遍现象,而且正在慢慢缩小。   现在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了落户限制,很多地方凭着身份证、居住证就能落户,外卖小哥、快递员这些新业态从业者,也能通过积分落户留在城市。   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正在跟着人口走,某些省市居民医保,不仅个人缴费有不同档次可选,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还能享受全额或定额资助,门诊和住院都有救助,就算没落户,持有居住证也能享受这些保障。   这些变化可能不是一蹴而就,但实实在在在解决问题。   乡村能吸引人流回来,核心是产业在升级,不是只能靠种地谋生了。   全国已经建了超过15万个乡村电商和快递服务站点,数字化让农村物流更高效,也带动了农产品上行,2023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就有2700亿元,同比增长13.1%。   四川推进“交邮融合”,农村驾驶员代运邮件快件,月均能多挣1000多元,这些岗位都是乡村发展带来的新机会。   返乡的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这正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体现。   外媒把返乡潮和“伪城市化”绑在一起,本质上是用单一标准衡量复杂的发展过程。   西方的城市化是“城市吞并乡村”,而中国走的是城乡融合的路,城市和乡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   城市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农民进来建设;乡村有机会的时候,积累了资源的人回去发展,这种双向流动才是健康的城镇化。   新城市人的生存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从保障房到医保改革,从快递进村到创业扶持,国家一直在出台政策精准发力,这些举措不是“没能力”的表现,而是负责任的长期规划。   判断城市化成功与否,不能只看人口是否留在城市,更要看人们是否有选择的权利,是否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外媒看不到这些背后的逻辑和数据,只凭着表面现象下结论,难免会跑偏。   中国的城镇化走了七十多年,从17.92%到67%,靠的就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返乡潮不是终点,而是城乡共同发展的新起点。

0 阅读:54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