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没用了,荷兰太冤了?美国一纸命令,荷兰就果断切断了对我们的光刻机出口。他们中高端光刻机都禁止出口中国,以为我们会求饶,结果呢?最赚钱的产业就这么崩塌了! ASML的前老板温宁克说过一句大实话:中国想靠自己造出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十年内没戏。但他自己也承认,现在这种搞技术封锁,对谁都没好处,完全是个“双输”的局面。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抱怨,实际上点破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大国之间开始用技术当武器互相较劲时,整个世界的产业链都会跟着发抖。 光刻机,到底有多难造? 咱们先得明白,EUV光刻机是个什么级别的存在。它用的光源是波长只有13.5纳米的极紫外光,这玩意儿已经接近X光了。整台机器庞大又精密,主要由光源和扫描两大部分组成。 但问题在于,这东西根本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搞定的。光源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是美国的,里面20%的关键部件只有美国能生产。高功率激光器是德国的技术。还有一堆核心电子设备,来自爱尔兰、荷兰、德国的好几家公司。 这么说吧,要是哪天荷兰、德国反过来对美国搞技术封锁,美国自己也造不出EUV光刻机。反过来也一样。这就像做饭,你光有菜谱不行,还得有锅、有灶、有各种调料,缺一样都做不出那道菜。 有个对比很能说明问题:世界上能独立造出氢弹的国家有五个,但能独立造出顶级光刻机的国家,零个。一个都没有!如果再算上造芯片需要的日本光刻胶、咱们台弯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说,能完全靠自己造出5纳米芯片的国家,在这个地球上还不存在。 为什么这么难?因为EUV光刻机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欧美日在他们最有钱、人才最多、技术积累最厚的时代,花了整整25年烧钱研发才搞出来的成熟技术。它背后是材料科学、精密机械、软件控制、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等无数尖端领域的积累,是成千上万顶尖工程师几十年的心血。这就像盖高楼,得一层一层来,地基没打牢,上面就起不来。 经过前阵子的安世半导体事件,拥有光刻机的荷兰,被夹在中间。 ASML的股价从800多欧元的高点跌到500欧元左右,对东大的销售额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几乎是断崖式下跌。 但这不只是ASML一家公司的事。整个产业链都跟着打喷嚏:给ASML提供精密镜头的德国蔡司公司,被迫关掉部分生产线,几百个高级工程师一下子没了工作。光源供应商飞利浦的订单直接少了一半,下面的子公司没办法,只能转头去做汽车LED灯这种技术含量低不少的生意。 这股寒潮甚至吹到了最基础的经济层面。鹿特丹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猛降了三分之一,港口工人眼看着年终奖缩水。埃因霍温地区原来房子很好租,因为高科技公司多、工程师多,现在空房子也明显多了起来。 回想当时,美国代表团拿着草案来施压,甚至用停止供应F-35战斗机的零件、踢出《瓦森纳安排》协议来威胁荷兰。这种被夹在两个大国中间的无奈,最后都变成了实打实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应对:不硬碰硬,另辟蹊径 那被封锁的一方就坐以待毙吗?并没有。中国的应对方式很有意思,可以叫做“非对称反击”——你没打我预期的牌路。 既然最顶尖的EUV一时半会儿搞不定,那就先集中力量解决“够用”的问题。重点先突破技术门槛稍低的DUV光刻机。中芯国际和上海微电子合作,成功搞出了28纳米的光刻机。虽然精度和EUV没法比,但生产大部分手机、汽车、家电需要的芯片已经够用了。 在存储芯片领域,长江存储走了条不一样的路。它通过3D NAND堆叠技术,把芯片层数堆到了232层,实现了重要的技术突破。 这不仅仅是某一两家公司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链一起努力的结果。中芯国际的工厂,建起了国产化的生产线,每个月能生产十万片14纳米的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带着7纳米工艺重新回归,手机销量又回到了国内第一。比亚迪电动车上用的芯片,自己就能供应90%。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给国产芯片提供了宝贵的试错机会和迭代空间。一个产品可能第一代不够完美,但只要有市场用,就能赚到钱、拿到反馈,然后快速改进出第二代、第三代。这种从市场到研发的循环速度,是关起门来搞研发比不了的。 在国家层面推动的“双循环”战略下,效果开始显现。国内在光刻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翻了一番,今年国产设备的安装量预计能增长六成,占了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的将近一半。之前觉得遥不可及的国产EUV原型机,据说目标定在2025年问世,现在看,好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了。 这场围绕光刻机的博弈,说到底是一场“双输”的游戏。封锁方失去了巨大的市场,连带伤及了自家产业链上的众多伙伴。被封锁方虽然短期阵痛,但却被逼着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的道路。 技术的竞争从来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每个国家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