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日关系危机,差不多是中日建交以来最大的一次,如果不能顺利解决,明年在中国举办的APEC峰会,高市早苗极有可能会被我们晾在一边,如果高市早苗不撤回恶劣言论,日本极有可能步捷克总统帕维尔的后尘,被中国纳入外交交往的“黑名单”,中日之间的高层外交将极有可能被冻结。 高市早苗作为日本自民党右翼势力的代表人物,其强硬立场并非偶然,细究其政治轨迹可见,这一方面源于其保守派意识形态的深层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国内政治生态演变的必然产物。 在修宪、强化自主防卫能力等议题日益主流的今天,对华强硬似乎已成为某些政治人物的"标准配置"。 然而,这种政治算计显然忽视了中日关系的特殊性,历史经验表明,中日关系犹如精密的天平,任何单方面的过度施压都可能导致长期失衡。 2012年的"购岛事件"让两国关系陷入长达数年的冰封期,而此次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可能更甚。 明年将在中国举办的APEC峰会,本应是推动中日关系回暖的重要契机,如今却可能成为两国关系的"试金石"。 若当前危机未能妥善解决,日方代表团确实可能面临被"冷处理"的尴尬局面。 这种情况已有前车之鉴,2021年,捷克总统帕维尔因类似原因被列入交往"限制名单",导致中捷高层交流几乎停摆。 对日本而言,若重蹈覆辙,将意味着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面临风险,RCEP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可能受阻,甚至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都将重新洗牌。 表面看,这是一场由不当言论引发的外交危机,实则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升,其对核心利益的维护更加坚定。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对华强硬从"政治选项"变成了"政治正确"。 这种双向强硬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的外交缓冲机制逐渐失效,过去数十年间,中日之间建立的"默契外交"和"弹性空间"正在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直白、更强硬的外交表达方式。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政治关系持续遇冷,中日经济纽带却依然牢固。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日企对华投资规模仍在扩大,这种"政冷经热"的奇特现象能否持续,确实值得深思。 中日关系的波动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在当前美国积极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中日交恶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东南亚国家担忧被迫选边站队,韩国则面临在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难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中日这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陷入对峙,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必将受阻,从供应链优化到气候变化应对,从反恐合作到海上安全,诸多区域性议题的推进都将受到影响。 当中日关系面临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考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危机管控,更是对两国关系范式的重新思考。 当前中日关系的根本困境在于,仍然受制于"政经分离"的旧思维,这种分裂状态既不可持续,也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日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也需要看到,日本作为成熟经济体和科技强国,在区域格局中具有独特价值。 高市早苗事件看似是言论风波,实则暴露了中日互信机制的严重缺失,当外交辞令无法传递真实意图,当象征性姿态取代实质性对话,关系的恶化就在所难免。 破解之道或许在于建立"差异化合作"新框架:在气候变化、老龄化社会、新能源技术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深化合作,在有分歧的领域建立专业化的危机管控机制,这比强求全面友好更现实,也比全面对抗更明智。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日关系必须超越双边范畴,置于亚洲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中,两国共同参与的东亚生产网络、绵延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需求,这些才应该是引领中日关系的指南针。 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不应成为中日关系的"审判台",而应成为重建对话的起点,历史一再证明,中日和睦则亚洲繁荣,中日交恶则区域受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两个亚洲大国肩负着超越历史恩怨、开创共同未来的特殊责任。 前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值得双方共同探索,因为中日关系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在于没有分歧,而在于能够在分歧中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