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欧元的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是俄罗斯自己。 就这么明晃晃地,用你的钱,买炮弹,轰你的家。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从那些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说起。俄乌冲突一爆发,欧盟就联手对俄罗斯下了狠手,直接冻结了俄罗斯大约 2100 亿欧元的资产,这里面大部分是俄罗斯央行的钱,还有不少寡头的资产,全被卡在了欧洲的银行里,其中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就托管着一大笔。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些钱怎么就成了买武器的经费?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钱虽然被冻结了,不能被俄罗斯自由支取,但它们在银行里可没闲着,照样会产生利息,这些利息就成了欧盟口中的 “意外收益”,而丹麦这次援助乌克兰的 8.3 亿欧元,正是来自这笔 “意外收益”。 这就好比什么呢?俄罗斯之前辛辛苦苦卖能源、做贸易,把钱存到欧洲的银行里,结果欧洲国家一翻脸,把钱锁起来不让拿,还拿着这些钱生出来的利息,去买武器打俄罗斯,这简直是把 “强盗逻辑” 玩到了极致。 而且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这么干了,这次给乌克兰的武器援助,是欧盟第二次动用冻结俄罗斯资产的 “意外收益”,显然是想把这种操作变成常态。 可能有人觉得疑惑,俄罗斯怎么会让自己的钱被别人这么折腾?这就得提当初那记 “金融重拳”—— 把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 SWIFT 系统。SWIFT 说白了就是全球银行之间的 “通信工具”,没有它,跨国转账根本没法顺畅进行。 2022 年,美欧直接把俄罗斯多家关键银行移出这个系统,一下子就卡住了俄罗斯的国际结算通道。 俄罗斯卖天然气、石油给欧洲,欧洲国家付的欧元、美元,本该顺顺利利回到俄罗斯手里,结果因为被踢出 SWIFT,再加上资产冻结,这些钱全被拦在了欧洲,进不来也出不去,成了 “死钱”。 而丹麦这波操作更绝,它不光用这些钱买武器,还特意选择从乌克兰本土的军工企业采购。丹麦国防大臣自己都说,乌克兰生产的武器比欧洲或美国的便宜得多,而且乌克兰军队用着顺手,后勤维护也方便,还能顺便帮乌克兰发展国防工业,简直是 “一箭双雕”。 但说到底,这 “双雕” 的成本,全是俄罗斯在买单。更让人咋舌的是,丹麦早就有这种操作经验了,2024 年就已经拨款 4 亿欧元,用同样的方式从乌克兰采购无人机、火炮系统和弹药 今年直接把规模翻倍,涨到了 8.3 亿欧元,还计划在 2025 到 2027 年间,通过专门的基金再投入 30 亿丹麦克朗继续这种操作。 其实欧盟内部对这事儿也不是没争议,立陶宛、波兰这些国家早就喊着要直接没收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给乌克兰,但法国、德国、比利时这些国家心里犯嘀咕,怕这么做违反国际法,还会砸了欧元的信誉。 比利时副首相甚至警告过,这么干可能引发金融动荡,最后得欧洲纳税人兜底。但争议归争议,钱还是照样花了,冯德莱恩更是直言不讳,说用冻结资产的收益给乌克兰提供援助是 “最有效方式”。 俄罗斯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已经冻结了美国纽约梅隆银行、摩根大通等企业在俄的 3.72 亿欧元资产,算是还以颜色。 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拦住丹麦的这波操作,2100 亿欧元的冻结资产就像一个 “提款机”,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息,变成打向自己的炮弹。 想想都觉得讽刺,俄罗斯卖能源赚的辛苦钱,本该用来发展自己,结果却成了对手的 “战争经费”,这恐怕是俄罗斯当初万万没想到的。 这事儿最让人颠覆认知的,还不是钱的流向,而是西方一直标榜的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彻底成了笑话。 以前大家都觉得,把钱存到欧洲的银行里安全,现在才看清,只要他们觉得你 “站错队”,你的钱就能被随意挪用,甚至变成用来对付你的武器。 今天俄罗斯遭遇这种情况,明天其他国家又能安心吗?国际金融秩序的信任基石,就这么被他们轻易踩在脚下。 丹麦这 8.3 亿欧元的武器,已经全部交付给乌克兰了,很快就会出现在战场上。每一发炮弹爆炸,都在诉说着这场荒诞的现实 —— 俄罗斯竟然在用自己的钱,为对手提供攻击自己的弹药。 这操作不光让人大开眼界,更让人看清了某些国家的真面目,为了达到目的,所谓的规则、信誉全都可以抛到脑后。 不得不说,这世界的套路之深,真是刷新了认知底线,而俄罗斯这哑巴吃黄连的憋屈,估计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