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褚时健伸手拉了濒临倒闭的延安卷烟厂一把;二十多年后,他出狱种橙滞销,烟厂二话不说买下136吨橙子。 1994年,那会儿的延安卷烟厂是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厂里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工人们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收拾东西准备另谋出路,整个厂子死气沉沉的,账上算下来就剩三百块钱,说是濒临倒闭一点都不夸张。 绝望之下,厂领导们实在没辙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当时已经是“亚洲烟王”的褚时健。那会儿的褚时健,把红塔山做得风生水起,在烟草行业里威望极高,大家都觉得,或许只有他能救延安烟厂一命。 谁也没想到,褚时健没摆半点架子,也没派手下来应付,竟然亲自带着技术团队,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颠簸赶到了延安。到了厂里,他没先听领导们的汇报,也没歇口气,直接就扎进了生产车间,一蹲就是一整天。 他不看报表,不查账本,就用手指蘸着生产线上的烟丝,放到嘴里尝,凭着几十年的经验,一下子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烟丝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不过关。 褚时健给的帮助,可不是简单指点两句,而是实打实的“救命套餐”。他带来了改良后的核心烟丝配方,亲自上手手把手教工人们调试机器参数,连烟叶的发酵时间都精确到了小时,生怕大家学不会。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留下了两名技术骨干在厂里蹲点指导,又从红塔山调拨了三台先进的德国卷烟机,甚至把“延安”牌香烟直接纳入了红塔山的全国销售网络,等于帮延安烟厂打通了产销的全链条。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效果立竿见影。 当年延安卷烟厂就起死回生,年底香烟销量直接冲到了八千万条,工人们不仅补上了之前拖欠的工资,还拿到了丰厚的年终奖,厂子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厂里的老职工后来回忆起这事,都忍不住感慨,那时候褚厂长真是把真东西都教给他们了,没有他,就没有延安烟厂的第二次生命,这份情,大家记了一辈子。 日子一晃,二十多年就过去了。 这期间,褚时健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出狱的时候已经是耄耋老人。但他没闲着,跑到云南哀牢山承包了山地种橙子,一头扎进果园里,从零开始学种植技术。好不容易等到橙子头一年丰收,却因为市场上没人认“褚橙”这个牌子,136吨橙子堆在仓库里,眼看就要烂掉,褚时健和家人急得团团转,却没半点办法。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延安卷烟厂。 现任厂长听说后,没多想,立刻召集班子成员开会,整个会议才开了20分钟,就拍板做了决定:把这136吨橙子全买下来!这事儿放在商业逻辑里,其实挺“不划算”的,他们不仅没压价,反而比市场价高出10%收购,而且为了赶时间,怕橙子烂了,货车先于合同就出发了,完全是“先斩后奏”的架势。 有人问厂长,这么做图啥?厂长的回答特别实在:“当年褚厂长帮我们的时候,没要一分钱报酬,把最好的技术、设备、销售渠道都给了我们,救了全厂几百号人的饭碗。 现在他遇到难处了,我们要是不管,良心上说不过去。”延安烟厂买这些橙子,压根就没打算拿去卖了赚钱,而是分给了厂里的职工和常年合作的客户,每一份橙子都附上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这是我们恩人种的橙子,请大家尝尝。” 谁也没想到,这份纯粹的报恩之举,被媒体报道出去后,竟然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大家被延安烟厂知恩图报的情义打动,更被褚时健年老不服输、跌倒再爬起的励志故事感染,“褚橙”一下子就火了。它不再只是普通的水果,成了大家口中的“励志橙”,既承载着人间真情,又代表着不服输的韧劲,越来越多人想买来尝尝,甚至成了送礼的热门选择。 对比之前褚时健第一次种橙失败、果子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的窘境,这次因为“情义”带来的热度,让“褚橙”彻底打开了市场。第二年,电商渠道全面铺开,褚橙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一箱难求的情况。原本只是延安烟厂算的一笔“人情账”,最后意外引爆了“经济账”,成了一段商业佳话。 2019年,褚时健去世的消息传来,延安卷烟厂的全体职工自发组织起来,默哀三分钟,以此悼念这位曾经的恩人。厂长还带着代表,千里迢迢赶到云南奔丧,送去的挽联上写着:“褚公厚谊,延烟永记;江湖道义,薪火相传。” 这短短几句话,道尽了二十多年的情谊,也算是给这段缘分一个圆满的交代。 其实这事儿说透了,也没啥复杂的。就是1994年褚时健伸了把手,救了快倒闭的延安烟厂;二十多年后,烟厂记着这份情,在褚时健难的时候拉了他一把。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益交换,就是最朴素的知恩图报。它让我们明白,商业场上不只有冷冰冰的利益计算,更有暖乎乎的人情道义。 (信源:界面新闻——【中国企业家】褚时健:我已经甘心了 我筋疲力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