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国家能离谱到这种地步,塞尔维亚议会一顿饭的功夫就火速通过法案,要把1999年北约轰炸的遗址拆了,给特朗普女婿盖豪华酒店捞钱。 消息从议会大厅传到街头,咖啡馆里的老人拍着桌子,年轻人们举着老照片抗议,而支持的声音也藏在街角的小酒馆里,说总不能让废墟一直荒着。 这栋楼在贝尔格莱德人眼里,从来不是普通的建筑,1999年春天的爆炸声还刻在不少人的记忆里,当时大楼被北约导弹击中,钢筋外露的模样成了城市的一道伤疤。 这些年它就那么立着,楼体上的弹孔像结痂的伤口,墙面上偶尔会被人刷上“永不忘记”的标语,附近甚至自发形成了小广场,每逢纪念日就有人来献花。 对经历过那场轰炸的人来说,路过这里时摸一摸残垣,就像和当年的岁月打了个照面。 特朗普家族对这片地的兴趣,早不是秘密,据说他第一次竞选总统前,就通过代理人和塞尔维亚商界接触过,当时的计划就是把废墟改造成带高端公寓的酒店。 只是那时候争议太大,项目一直没敢推进。这次议会突然批准,不少人觉得蹊跷,武契奇的发言人赶紧出来撇清,说总统办公室没参与决策,但这种说法没平息质疑,反而让街头的横幅多了不少。 支持拆楼的人有自己的道理,觉得把废墟改成酒店能带动周边商业,酒店附带的博彩店虽然有争议,但能吸引更多消费,附近的小店都能跟着沾光。 议会里的支持者也强调,这不是遗忘历史,而是让闲置的土地“活起来”,政府还承诺会在酒店里建一个小型纪念馆,保留部分建筑残骸。 反对的声音显然更激烈,在他们看来,这栋楼是“会说话的纪念碑”,弹孔的形状、墙体坍塌的角度,都记录着轰炸的真相。 现在要在上面盖酒店,还要加博彩店,简直是在民族记忆上撒盐。 街头抗议的人群里,有年轻人举着“弹孔比霓虹灯更珍贵”的牌子,不少老人则拿着当年亲人的照片,红着眼眶说不能让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特朗普酒店的运作模式也让人生疑,从之前的案例来看,他们常采用“冠名+管理”的方式,不会投入太多资金,主要靠品牌分成盈利。 塞尔维亚的合作方大概率要承担拆建成本,而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里,光税收减免就持续十年。 有经济学家算了笔账,就算酒店盈利,塞尔维亚能拿到的实际收益也有限,反而是失去了一处重要的历史地标。 最耐人寻味的是武契奇政府的态度,塞尔维亚这些年一直想拉近和西方的关系,经济上也依赖外资注入,或许在部分政客眼里,这栋废墟是“外交筹码”。 只是他们没算到,民众对历史的情感,远比短期利益更坚定。 现在的大楼周边,抗议的横幅和支持的标语贴在一起,就像这个国家的矛盾心态。 对贝尔格莱德人来说,他们在意的不是酒店有多豪华,而是那些刻在砖石里的记忆,会不会随着挖掘机的轰鸣,真的被彻底抹去。 毕竟,有些伤疤可以愈合,但不该被轻易铲除,因为它提醒着人们,和平从来都值得被珍视。 参考资料:杭州日报《塞尔维亚议会批准拆北约轰炸旧址,以便建造特朗普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