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汉奸唐耘三为博日军欢心,谎称马鞍山有八路军重要人物,日军信以为真,就发起进攻,这时,八路军有个副团长正在山上! 1942年秋天,日本鬼子纠集了五万多兵马,对鲁中大地来了一场拉网式的围剿。鲁中这地方,本来就是交通要道,连接着清河、胶东和渤海的抗日区,鬼子早盯上了。马鞍山就坐落在淄川太和镇一带,海拔六百多米,四周崖壁陡峭得像刀刻出来,只有一条贴着岩壁的窄道能爬上去,那地方叫南天门,窄得一次只能过一个人。这样的地势,天然就是个战略要冲,早几年八路军就拿下它,用来监视敌情,保障后方联络。 其实,马鞍山不是头一遭成战场。1940年春天,就有个叫唐耘三的公开投了敌,他是本地人,本来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可鬼子一来,他就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汉奸。以太河镇为窝,在马鹿、口头这些村子安下据点,还在马鞍山上驻了兵,封锁了鲁中通往其他根据地的通道。唐耘三是典型的墙头草,为了点小利就卖国,帮鬼子带路,堵抗日队伍的路,害了不少人命。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后来反击了好几回,春末那会儿,一支突击队从西北绝壁上爬,奇袭夺回了山头。守了几个月,鬼子才灰溜溜撤走。从那以后,山上挖壕沟、垒土墙,成了个小堡垒,战士们轮班站岗,眼睛一刻不离下面。 可这回鬼子来势凶猛,一旅二团主力一看硬拼不划算,就先撤到外线隐蔽起来。撤的时候,山上还留了四十来个伤病员和几个干部,有鲁中区党委组织科长李成式、行署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还有爆破手刘厥兰他们。这些人多半是行动不便的,藏在岩缝茅屋里,本指望地形帮大忙,鬼子一时顾不上。可谁知,11月9日,扫荡沂蒙山的一股日伪军正好从山脚下过路,大概两千多人,拖着辎重,灰头土脸的。队伍里,唐耘三这汉奸混在中间,他瞅准机会,凑到日军大佐跟前,嘴巴一张,就开始胡编乱造。 唐耘三说马鞍山上不光有八路军的领导干部,还藏着兵工厂,堆满了贵重军需物资。啥领导干部?啥兵工厂?全是他瞎掰的,就为了讨好鬼子,捞点赏赐。鬼子大佐一听,眼睛亮了,他们正愁扫荡没大收获,这情报来得正好。马鞍山扼住淄河要道,要是真有指挥中枢和补给,拿下它就能断了抗日区的联系,顺带抢一票。结果,鬼子信以为真,当天就调了一千多兵力,架起炮在孟良台和后峪岭,呼叫几架飞机从博山那边飞来支援。清早炮火就开轰,山顶的土层炸得翻天,工事塌了不少。山上那些留守的,本来就弹药少,人手紧,这下子彻底成了孤军。 这时候,山上正好有个八路军副团长在养伤,他叫王凤麟,一旅二团的副团长。王凤麟枪法准得离谱,早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出身,后来去苏联学爆破技术,抗战爆发后转战山东。1941年莱芜伏击战里,他腿部中弹,伤得重,右腿直接截了肢,只能拄拐杖走路。伤没好全,就留山上静养,顺带帮着警戒。谁知遇上这事,王凤麟二话不说,就接过指挥。把人分成两拨,一拨死守南天门,那窄道是唯一通道,守住了就等于卡住鬼子脖子;另一拨搜石头、捡弹药,准备硬扛。他自己呢,拖着残腿挪到前沿,举起那杆德国狙击枪,瞄准下面爬上来的敌影,一枪一个,准头稳得像钉子钉墙。 鬼子仗着飞机大炮,轮番猛攻,第一天就打了一整天。山顶硝烟滚滚,子弹呼啸,王凤麟他们用有限的土枪和手榴弹回击。石头成了主力武器,推下去砸中鬼子队形,骨头碎裂声不断。史料里说,王凤麟那天至少毙了十几个,包括个日军师团参谋长,那家伙正挥刀指挥,胸口中弹倒地,鬼子营里乱成一锅粥。伪军更是不顶用,有人一看不对劲,就掉头跑。南天门那道窄梯,成了活棺材,鬼子鱼贯而上,前头一倒,后头就堵死。战士们轮流射击,拉栓上膛,手臂抖得不成样,可愣是顶住了。 第二天,鬼子不死心,从博山莱芜调来增援,兵力窜到六千多,八架飞机在天上盘旋,炸弹扔得山摇地动。峰顶工事毁了大半,弹药早见底,王凤麟额头还被弹片划破,血流进眼睛,他抹一把,继续指挥。子弹没了,就叮嘱大家石头也省着用,每块都得砸准位置。黄昏时候,南天门终于扛不住,鬼子像潮水涌上。王凤麟抓起最后一颗手榴弹,拉弦扑过去,和冲上来的鬼子炸成一团。剩下的战士,眼看大势去,石头扔光了,干脆互相搀扶,从崖后纵身跃下。二十七个人,就这么壮烈捐了身,包括李成式、谭克平他们,还有些家属,像冯旭臣一家子,全家老小都没跑掉。 鬼子好不容易爬上山顶,搜了个空,什么领导干部、兵工厂,全是空气。损失了两百多号人,白忙活一场。气急败坏的日军大佐,当场拔刀砍了唐耘三的脑袋,这汉奸到死都没想到,邀功不成反赔命。马鞍山这场仗,成了鲁中抗战史上血染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