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贺龙元帅含冤离世,可当大家发现幕后真凶时,周总理却说“算了吧”,这个人是谁?周总理又为何放过他呢?调查人员觉得该严肃处理李仲公,总理却摆了摆手:“把真相告诉他,八十多岁的人了,说不定就吓死了,算了吧。” 1968 年北京参事室会议室,灯光昏暗得让人压抑。 李仲公攥着两封泛黄的信纸,手背上的青筋凸起:“这就是贺龙早年通敌的证据。” 此时的他,已从国民党高官沦为国务院参事,却仍想靠投机 “立功” 自保,这是他人生的惯常选择。 1919 年,年轻的李仲公在北平参与创办《晨报》副刊。 那时他还和李大钊共事,投身新文化运动,算有过进步经历,是当时有志青年的一员。 可他骨子里的投机本性,让他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摇摆 。 1926 年,李仲公已在国民党内部站稳脚跟,凭借口才和钻营,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秘书长。 1927 年 3 月,蒋介石派李仲公去策反贺龙,许诺 “军长位置 + 充足军费”,想把这位北伐名将拉到自己阵营。 李仲公先摆奢华宴席,见贺龙不为所动,又以 “打牌” 为幌子继续游说,却被贺龙当场怒斥:“我革命是为老百姓,不是为升官发财!” 他被贺龙的警卫抓起来交给唐生智,直到 5 月才经邓演达保释 —— 这次失败的策反,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挫败,也让他对贺龙怀恨在心。 此后李仲公在国民党内部起起落落,虽没再担任要职,却始终没放弃投机钻营的念头。 1949 年后,国民党政权崩溃,李仲公选择留在大陆,他本想安稳度过晚年,却没料到 1968 年会有人找他 “揭发走资派”,这让他又动了投机的心思。 为了迎合需求,他翻箱倒柜伪造了两封 “贺龙亲笔信”,谎称是早年 “通敌证据”—— 他以为靠假证据能换得自保,却忘了纸墨骗不了人。 信件送到周总理办公室后,经鉴定,纸墨均为 1940 年后生产,与 “早年信” 的说法完全矛盾,诬陷阴谋当场败露。 调查人员想严肃处理他,周总理却念及他已八十多岁,摆手说 “算了吧”,可李仲公到死都嘴硬,不承认伪造。 其实,李仲公的投机本性早有体现。 早年和李大钊办报时,他就常为了利益妥协,后来投靠蒋介石,也是看中其权力;国民党倒台后留大陆,同样是为了自保。 他的人生,始终在 “选最利己的路”,从没想过坚守信仰或底线。 反观贺龙,早在 1916 年就带着 21 人捣毁芭茅溪盐局,用两把菜刀闹革命,拉起讨袁护国民军。 1926 年北伐时,他率部连克松滋、沙市、宜昌,因战功升任独立第 15 师师长,成为北伐名将。 贺龙拒绝李仲公策反后,1927 年 7 月主动会见周恩来,表态拥护共产党主张。 他率部参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起义失败后,他经香港回上海,又主动请缨回湘西,1928 年重建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 即便队伍只剩 91 人、72 支枪,他仍坚持整顿改编,按官兵平等原则建民主制度,创建湘鄂边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 120 师师长,率部在雁门关伏击日军,斩获颇丰。 1938 年更是指挥部队歼敌 1500 余人,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力量。 这位从湘西走出的将领,用一生践行 “为百姓谋活路” 的誓言,功绩早已刻进历史。 两人的人生选择,从 1927 年第一次交锋起,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1978 年 5 月,国务院作出决定:撤销李仲公参事职务,每月发 80 块生活费由参事室监督。 按当时政策本该逮捕法办,可考虑到他已 80 多岁,才从轻处理 —— 这是国家对老人的宽容,却没换来他的悔悟。 一个月后,李仲公因肺炎在北大医院去世,死前仍咬定 “信件是真的”,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诬陷行为。 他的子女后来在墓碑上刻了 “爱国人士” 的字样,可伪造证据陷害革命功臣的污点,早已被历史记录在案,无法抹去。 而被他诬陷的贺龙,早在 1969 年就含冤离世,1974 年平反,恢复革命功臣名誉,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如今,在贺龙纪念馆里,“两把菜刀闹革命” 的复原场景与南昌起义的珍贵史料并列展出。 历史从来不会偏袒投机者,纸墨骗得了一时,却瞒不过永恒的真相。 而如今提及李仲公,人们只记得他的诬陷恶行;而贺龙的事迹,被写进课本,代代传颂。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一条因私利坠入黑暗,一条因信仰走向光明。 贺龙虽含冤离世,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李仲公苟活至暮年,只留下千古骂名。 这便是坚守初心与投机取巧的最终分野,也是历史最公正的裁决。 信源:北伐时蒋介石为收买贺龙开何条件——正北方网 李仲公——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