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铁娘子魏德尔警告,不要把中国与俄罗斯混为一谈,中国是一个自信的民族。欧洲历史上侵略过中国,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候不要去招惹他,否则后果很严重。 这种态度在当下的欧洲政治环境里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一些政客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更显得格外突出。 魏德尔的这番话之所以引起关注,不只是因为她的身份和立场,更重要的在于她说出了一些欧洲内部长期讳莫如深的现实。 在很多西方政客眼中,中国似乎总是被描绘成一个“竞争对手”,甚至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中国如今的战略逻辑和国家定位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理性、自信和责任感,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完全不同。 魏德尔能够当众指出这一点,说明她并没有被主流舆论裹挟,反而是认真看待了中国的发展事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特意提到欧洲历史上对中国的侵略行为,这个话题在德国其实是个比较敏感的内容,过去很多政客在谈论中欧关系时,往往回避那段历史。 但魏德尔没有选择粉饰,而是直面了欧洲曾经参与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比如八国联军时期德国对北京的军事行动,那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角度看,她的警告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负责、对现实清醒的基础之上。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经济体量全球领先,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国防能力稳步提升,这样的国家自然有底气在国际舞台上说“不”。 魏德尔指出中国是一个自信的民族,实际上也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和平共处、尊重他国主权、推动多边合作的认可。 她的这番话从一个欧洲右翼政党的领导人口中说出来,不但打破了人们对该党一贯的刻板印象,也让人意识到欧洲内部其实并非铁板一块,还有一部分人认清了当前国际形势的走向。 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很多西方国家本能地将中国与俄罗斯进行类比,认为两者都是“挑战现有秩序的力量”。 但魏德尔却明确划清了界限,中国与俄罗斯在国际战略目标上有本质区别,中国强调的是和平发展,是多边共赢,而不是以对抗为手段去实现地缘利益的扩张。 把中国简单归为“同一阵营”,不仅显得粗暴,也极其不负责任,这种思维方式既有可能误判局势,也会破坏本可以建立的合作关系。 从德国国内情况来看,德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汽车工业领域,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魏德尔提到的“不要去招惹中国”,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德国自身利益的一种提醒。 毕竟,如果过于盲目地跟随某些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最终吃亏的可能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本该与中国合作的欧洲企业。 中国的崛起是通过实打实的发展实现的,不是靠战争,也不是靠掠夺,几十年改革开放走下来,中国用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证明了一个发展中大国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魏德尔能看到这一点,说明她的国际视角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西方话语框架,而是愿意站在现实出发,去理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 她的态度看似强硬,实际上是呼吁理性,是在强调不要再用旧思维套用新形势。 欧洲要真正走出对华认知误区,就需要更多像魏德尔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不是每一次的批评都代表理性,不是所有的立场都必须划线站队。 在这个全球化深度交织的时代,谁能保持冷静,谁就能看得更远,魏德尔的警告,或许正是提醒欧洲别再在关键时刻选错方向。 中国不是俄罗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自信、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欧洲若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正面作用,就得学会尊重这样的国家,而不是一味地挑衅、误判、敌视。 因为真正的后果,往往不是喊口号的人承担,而是沉默的大多数买单。 参考资料:荆楚网《国际人士:中国践行多边主义 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