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可清朝当年就是“雄而不霸”,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软骨头,内里烂透了,就算想霸也没那实力。 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坐拥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GDP,版图也达到了历史顶峰,从表面看,这绝对是个东方巨人,但这份“雄”,更像是一条精心糊制的“纸龙”。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到访,就像个好奇的孩子捅破了这层纸,他们回去后汇报的核心观点很直白:这个帝国看着唬人,内里却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清朝的问题出在哪儿呢?它一直试图用古老的“朝贡体系”来维持一种“没有霸权的领导权”,周边小国来磕个头,领点赏赐,面子上过得去,但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等到真正的硬茬——带着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从海上杀到时,这套温情脉脉的体系瞬间就碎了。 1840年的鸦片战争,像一记重拳,把“天朝上国”的幻梦打醒了,它既保护不了名义上归附自己的藩属国,也守不住自家的国门,这种“不霸”,不是什么高风亮节,说穿了,就是实力不济,是系统性的衰败让它硬气不起来。 历史的教训总是相似的,但今天的中国,显然走在一条不同的路上。 如今的中国,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科技也在快速追赶,但我们公开宣称“永不称霸”,这听起来似乎和清朝的“不霸”有点像,但背后的实质完全不同。 清朝是“想霸而无力”,现在中国是“有力而不求霸”,这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 看看这些年的动作就知道了:“一带一路”拉起了全球合作的网络,亚投行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融资选择,在气候变化这类全球议题上也扛起了大国责任。 这种模式,不靠武力威胁,不划势力范围,而是通过做生意、搞建设、一起赚钱来交朋友。 数据不会骗人,中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常年稳居第一。 这种新型“不霸”的底气从哪儿来?来自于实打实的综合国力,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在5G、高铁、新能源这些代表未来的领域,我们不再是纯粹的追随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了领跑者。 这和清朝那个靠着农业税收和人口红利撑起来的“虚胖”,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蔡正元的话,虽然有点绝对,但确实戳中了一个关键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怎么才能既不被当成软柿子,又不堕落成欺负人的恶霸? 我觉得,不能把“雄而不霸”简单等同于软弱,真正的区别在于,这种“不霸”是无奈之举,还是清醒的抉择,清朝属于前者,而现代中国追求的是后者。 而且,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霸权”本身也在变样子,过去那种靠航母舰队和军事基地耀武扬威的方式,成本越来越高,效果还不见得好。 你看美国在阿富汗二十年,最后也只能灰溜溜撤军,现在的“权力”,更多体现在制定规则的话语权、领先的科技标准和文化的吸引力上。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的一次大胆探索。 它不搞强逼站队那一套,而是试图打造一个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网络,这种关系可能没有传统军事同盟看起来那么“铁”,但它更灵活,也更持久。 说到底,今天衡量一个国家有没有“朋友”,标准也变了,不再是“不是盟友就是敌人”的冷战思维,而是看你能建立多少不同层次、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 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与欧洲的经贸往来、与东南亚的邻里共处、与非洲的基建开发,织成了一张立体、多元的关系网。 清朝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最终不取决于它让人多“害怕”,而在于它能提供多少“价值”,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它既没能适应新时代的游戏规则,也拿不出像样的国内外公共产品,自然被淘汰。 而现代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坚持自己道路的同时,成功塑造一种既能捍卫核心利益、又能推动全球进步的新型大国模式。 这条路肯定不好走,前面必然充满质疑和试探,但或许,这种不追求传统霸权、致力于共同发展的“雄”,才是这个动荡世界里更需要的一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