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站一边建设一边考古, 进度丝毫不会受影响。 在古都西安的建设版图上,西

在哪里呢 2025-11-17 07:34:37

西安东站一边建设一边考古, 进度丝毫不会受影响。 在古都西安的建设版图上,西安东站的推进堪称一场“穿越千年的协同作战”——一边是考古工作者手持手铲探寻地下文明遗存,一边是建设者操控机械搭建现代化交通枢纽。这场看似矛盾的并行施工,不仅未阻滞工程步伐,反而以科学统筹与高效推进,交出了“考古不减速、建设高质量”的亮眼答卷。相较于西安太古里漫长的筹备周期、西安东站的实践,更彰显出国家重点工程在平衡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中的硬核实力与责任担当。 “地上建枢纽,地下探文明”,这是西安东站建设的独特命题。作为西北地区在建规模最大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其选址于浐河东侧的核心区域,地下遍布仰韶晚期至历代的文化遗存,考古勘探成为工程启动的必要前提。不同于部分项目遇考古便“停摆等待”的被动模式,西安东站从规划之初就建立起“考古-设计-施工”三方联动机制:考古部门分区、分阶段开展勘探发掘,实行“探完一块、移交一块、施工一块”的流水作业;施工方则同步优化方案,将不受文物影响的钢结构加工、材料运输等工序提前推进,让考古间隙成为施工筹备的“黄金时间”。2022年项目推进中发现的仰韶晚期部落遗址,并未成为工程“绊脚石”,建设方创新性地规划地下遗址参观馆,让千年遗存与现代站房实现“地下共生”,这种灵活应对既保护了文明根脉,更未打乱工程整体节奏。 硬核技术与科学管理,是西安东站“考古建设两不误”的核心底气。这座总规模39.4万平方米、车场13台27线的枢纽工程,面临着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屋盖采用全国首例山脊组合造型斜交空间管桁架结构,1.2万个焊接节点、89米主桁架跨度,施工难度极大 。为弥补考古占用的时间,施工团队创新采用分区提升方案,将1.5万吨钢结构桁架分区域分步提升,不仅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更将施工效率提升近30% 。同时,自主研发的全景智慧建造平台结合“5G+北斗”技术,实现对11万余根钢结构构件的毫米级管控,让施工精度与效率同步提升 。截至2025年10月,站房主体结构已顺利完工,全面转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2026年6月即可与多条高铁同步投用,年发送旅客将达3650万人次。这种“考古不拖慢工期、建设不牺牲质量”的推进速度,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实属罕见。 对比之下,不同类型项目的推进差异更显西安东站的特殊价值。西安太古里秉持“慢工出细活”的商业开发逻辑,仅考古筹备阶段就耗时良久,从拿地到落地的周期远超常规项目,虽体现了对文化的敬畏,却也凸显了商业项目在平衡文化保护与建设进度上的局限性;西安东站,作为国家铁路网规划的重要枢纽节点,其承载着支撑西部大开发、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项目团队既没有因“重点工程”身份而忽视文物保护,也没有因考古需求而放缓建设步伐,而是以“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的智慧,实现了文明保护与工程推进的双向奔赴。 从西安地铁建设中屡见不鲜的“考古与施工并行”,到西安东站的规模化实践,古都建设者们早已深谙“历史与未来共生”的发展之道。这座即将崛起的交通枢纽,不仅将成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重点工程的责任与担当——它证明,重大项目的“快”,不是不计代价的盲目推进,而是建立在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基础上的高效务实;重点工程的“重”,不仅在于规模与投资的巨大,更在于对历史文脉的敬畏、对民生需求的回应。 当西安东站的“秦山渭水”造型在阳光下逐渐成型,当遗址参观馆的蓝图转化为现实,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已然给出答案:重点工程的真正实力,不在于规避挑战,而在于直面矛盾时的统筹智慧与执行能力。西安东站用“考古不减速、建设高质量”的实践,为全国重大工程树立了标杆——在这里,千年文明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滋养未来的“根脉”;重点工程的速度与温度,正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0 阅读:132

评论列表

绿洲22

绿洲22

2
2025-11-17 22:00

千军万马浐河畔, 秦山渭水溯高铁, 重点项目精心建, 你我共圆长安梦。 [点赞][点赞][点赞][玫瑰][玫瑰][玫瑰]

在哪里呢

在哪里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