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随即,他捐款7亿元给清华大学造就一座“苏世民学院”,只因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在中美关系微妙变幻的年头,一位华尔街大佬忽然抛出重磅话,点明美国自家政策反倒在锻造东方劲敌。这话一出,全球瞩目,他没停步,直接砸下重金建起一座中外学子摇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份赌注又将如何重塑世界格局? 苏世民这位1947年出生在美国费城的金融巨擘,从小家境普通,父亲开干货店,他早年帮手算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1969年耶鲁大学毕业,1972年哈佛商学院拿下MBA,之后进雷曼兄弟,从底层分析师干起,31岁就升到董事总经理,主管全球并购。那时候华尔街风起云涌,他踩准节奏,积累经验。 1985年,苏世民拉上老板彼得·彼得森,凑了40万美元起步资金,创立黑石集团。起初就俩人加两个员工,专注并购咨询,慢慢扩展到私募股权和房地产。到现在,黑石管理资产超1万亿美元,在全球投行里稳坐头把交椅。苏世民的眼光毒辣,尤其对中国市场看重,黑石在中国布局早,投了不少基础设施和科技项目,尝到甜头。 上世纪90年代,苏世民开始频繁来中国考察。2010年,他加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帮学校出谋划策。2011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访纽约时,跟他聊起全球学者项目构想。这番对话点醒他,美中关系正处关键节点,中国经济腾飞势头强劲,全球人才得来这儿学真经。 2013年4月21日,苏世民在北京公开场合直言:“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他点出,美国一些政策本想护自家利益,却无形中逼中国加速自立自强,科技自主、产业链升级,铸就一支全球难敌力量。这话接地气,直戳要害,台下中外听众议论纷纷。他没光说不练,紧接着宣布个人捐1亿美元,约合7亿元人民币,给清华大学建苏世民书院。 这份捐赠不是一时兴起。苏世民早看准中国是世界未来引擎,他说,西方顶尖人才来中国,不是旅游观光,而是深挖发展脉络,这在过去两百年头一遭。书院定位高端,招全球青年领袖,一年制全球事务硕士,全英文授课,选100到200人,来自不同国家,住进专建的苏世民学院。建筑设计融合中西,参考罗德奖学金和传统书院,目标是培养懂中国、会全球的桥梁人才。 为什么选清华?因为清华是中国顶尖学府,政治、经济、科技领军者云集。苏世民捐款后,还拉来更多资金,总额超5.75亿美元。2015年秋招生启动,首届申请超4000人,竞争激烈。2016年6月,书院正式开张,第一批学者入住北京校区,课程覆盖中国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经济学,选修还包括公共政策和环境研究。 苏世民的逻辑简单明了:世界变局中,中国作用越来越大,未来领袖不懂中国,就等于丢了半壁江山。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书院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流,让年轻人亲身感受中国活力,带回去推动合作。这份远见,帮全球青年避开误区,抓牢机遇。 书院运行八年多,已招十届,校友超1300人,来自100多国、400多所大学。他们毕业后,散布外交、商贸、科技一线,推动中外项目落地。比如,有些校友回国后,促成企业对华投资,深化供应链合作;有的在智库发声,呼吁中美对话。2025年最新一届,又选150人,申请近5000,兴趣高涨,显示中国吸引力爆棚。 苏世民不光砸钱,还分享心得。2019年,他出书《What It Takes: Lessons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详述25条职场生活原则,从决策到投资,全是实战干货。中国企业家读后直呼实用,帮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稳扎稳打。书中也聊与中国打交道心得,强调尊重差异,方能共赢。这书一出,国内热卖,50多位大佬推荐,接地气得像老朋友聊天。 黑石在中国投资也稳扎稳打,早年投港口、高铁,现在瞄准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苏世民多次访华,推动基金落地,助力“一带一路”。这些举动,体现他对中国前景的信心:中国稳健前行,全球受益。 回看苏世民这步棋,从直言到捐赠,串起中外交流新链条。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欢迎全球人才来学来干,共创繁荣。美中合作空间广阔,关键在互信互利。苏世民的书院,正好搭起这座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