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这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突然来中国,外界普遍猜,他八成是来“聊天”的,但这聊天不是普通的寒暄,而是希望大湾区考虑一下:要不要把未来某届夏季奥运会接下来。 乍一听挺有牌面,国际大赛主动找上门,可现实比听起来复杂得多,现在的夏季奥运会,基本成了全球公认的“超级烧钱陷阱”,愿意接的城市一年比一年少。 先说个最扎心的事实,夏季奥运会几乎没有按预算办成过,牛津大学算过,平均要比原计划超支172%,意思就是预算写10块钱,最后得花27块。 现代奥运会百来年办下来,没有一届能守住预算。问题是,花的不是办酒席的钱,这每一笔都可能压垮地方财政。 看看近几届的账本就明白了,东京奥运会一开始说120亿美元,最后刷到154亿。为什么这么贵? 光新建25个场馆就烧了45亿,开幕式搞得精致宏大,但代价是1.3亿美元;最夸张的是安保,花了整整20亿美元。 里约呢?130亿花出去,赛后留下大量荒废设施,更惨的是雅典,150亿美元砸下去,办完之后财政压力直接爆表,也成了希腊此后十几年经济衰落的隐患之一。 巴黎本来说要做“史上最节俭”,预算80亿欧元,现在也扛不住,场馆成本涨12%,安保从15亿涨到22亿欧元。 钱花了还不算完,真正的麻烦在后头,那些只为十多天赛事建的巨型场馆,赛事结束后根本没人用。雅典的击剑馆掉墙皮,游泳馆荒草丛生,有的甚至被当成停车场。 维护费一年又得烧上几千万欧元。伦敦算是处理得不错的,但也花了好几年才把场馆改造出来点商业用途。 正因为奥运光鲜外表背后藏的是无底黑洞,全球对申办的热情已经断崖式往下掉,2024年那次申办简直是“集体劝退”。 波士顿一听说可能给居民多加1500美元税,市民立刻抗议,汉堡议会直接拒绝预算,说钱该花在教育和医疗上,罗马、布达佩斯也纷纷退出。 最后只剩巴黎和洛杉矶两个候选,国际奥委会没办法,只好一次把2024和2028两个主办权全发了。 到了2032年,干脆没人报名,IOC只能自己去找布里斯班,还得降低标准、允许复用75%的场馆,即便如此,澳洲政府也犹豫了三个月才答应。 就是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国际奥委会把目光投向了大湾区,理由也好理解:中国经济实力强,办大赛经验丰富,广州、深圳、香港加起来场馆资源也够多,看上去像是能接得住这种超级赛事的地方。 但问题是:大湾区实力强,不代表就应该去当“冤大头”,奥运标准比亚运会高太多,现有场馆大改造是必然,新建专业馆也跑不掉。 仅奥运村就要至少80亿元人民币;交通配套、地铁扩容、机场升级,这些一加,500亿未必够花,最后总账很可能突破800亿。 而且运营成本更吓人,东京动员7万工作人员、1.8万安保,湾区要真接了,规模只会更大,国际奥委会这几年也知道大家怕亏钱,推出什么“2020议程”,号称要节俭办赛。 但看巴黎的实际情况,这改革效果基本等于没效果,成本照样飞,所以,当巴赫满脸期待地看向中国,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能不能办”,而是“值不值得办”。 大湾区当然有能力把奥运会办得漂亮,但有没有必要为一个已经被全球证明存在系统性缺陷、越来越不受民众欢迎的赛事模式去填坑?这才是摆在中国面前最现实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