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旨将左宗棠斩首示众,左宗棠连夜找到湖北巡抚胡林翼求助,胡林翼对他说:“皇命难违,我也无办法,但你可找一人,或许能保你性命!” 左宗棠闻言一惊,心头一沉,却也明白此时多说无益。他没有多问,匆匆告辞,披着夜色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此行生死未卜,但他知道,若不赌这一局,必死无疑。 那年他四十八岁,刚从幕府中崭露头角。彼时的朝廷风雨飘摇,太平天国之乱正席卷南方,湘军崛起却也内斗不断,左宗棠原是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却因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高官,其中最致命的一位,便是湖广总督官文。 事情的导火索,是他怒打永州总兵樊燮。那位将军空饷欺上瞒下,左宗棠查账时揭穿其伪报兵员数千人,愤而当众挥拳,将其鼻梁打得鲜血直流。 此举虽泄心头之愤,却也为自己埋下大祸根。樊燮勾结官文,借咸丰帝疑忌之心,参左宗棠一本,罪名是“劣幕干政”。 胡林翼所言之人,正是肃顺。这位铁腕权臣,虽为满人,却一反时俗,极重汉人之才。咸丰皇帝依赖他如臂使指,他在朝中素有“肃大人一言抵万金”之说。 左宗棠虽从未与其谋面,却也听闻他曾力荐曾国藩,才使湘军得以立足战场。 于是,胡林翼亲笔致信翰林郭嵩焘,请其以湖南同乡之情,设法搭桥引线。郭嵩焘与肃顺门下王闿运相识,而王闿运正是“肃门五君子”之一。几番周转,左宗棠得以上书自辩,并附上胡林翼、潘祖荫等人联名保举的奏折。 彼时紫禁城中,咸丰皇帝也在进退维谷。一边是官文与樊燮的弹劾,一边是数位重臣的力保。他翻阅奏折,读到那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顿足沉思。 肃顺此时进言:“左宗棠治军有方,长沙守城八旬,全仗其筹谋,今非杀人之时,乃用人之际。” 朝廷需要将才,更需要敢于担责之人。就在皇帝犹豫之际,肃顺的一句话拍案定音。 “杀一人易,得一将难。” 于是,咸丰帝密旨传下,案情重新审理。几日后,左宗棠案子翻转,不但全身而退,更被调往曾国藩麾下,统兵练军。多年后,他率军西征,收复新疆,赢得“民族干城”之名。 而那位曾一心陷害他的樊燮,却终因贪腐东窗事发,被革职查办,弃如敝履。官文也因政绩平庸,黯然淡出权力中心。 肃顺,则在咸丰驾崩两年后,倒在了慈禧的权谋之下。临刑之际,他仰天长啸:“若我不死,大清何至于此!” 这场九死一生的官场较量,没有刀光剑影,却比疆场更惊心动魄。 左宗棠能渡过这一劫,靠的不只是运气,而是他在乱世之中锤炼出的胆识与担当,更有一群识才的伯乐,在权谋之间为他铺出一条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