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乌军守军死不投降,俄军突击队打红眼了! 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俄军16万精锐压境,把乌军6万人马死死围在顿巴斯的交通命脉上,打了整整一年还没分出胜负,换谁都得急眼!红军城这地方(乌方叫波克罗夫斯克)太关键了,H15公路和M04高速在这交汇,铁路枢纽每天能运200节货运列车,乌军乌东前线70%的弹药、粮食都从这过,丢了它就等于断了后勤生命线!俄军心里门儿清,拿下这儿就能直扑第聂伯河,撕开乌军整个顿巴斯防御体系,所以拼了命往死里打,每月几千枚航空炸弹往城里砸,把楼炸成废墟还不算,连地下室都要翻一遍! 乌军是真硬气,明知兵力差了近3倍,还是死扛着不撤!他们把每栋楼都改成了战斗堡垒,窗户封死留射击孔,工厂车间架着重机枪,街道上布满反坦克地雷和铁丝网,硬生生把城市变成了“绞肉场”!有个乌军士兵在Telegram上写,补给通道上全是牺牲战友的遗体,可他们连转运的机会都没有,饿了就啃干面包,渴了喝雨水,冻伤的士兵越来越多,非战斗减员都快赶上战死的了 !但你别说,他们的无人机玩得是真溜,每个作战营配6架侦察无人机,靠星链系统24小时盯着俄军,俄军大部队不敢轻易露面,只能拆成10到15人的小股分队,在无人机和迫击炮掩护下逐楼清剿。 俄军打红眼不是没原因,前期猛攻了大半年没占到便宜,后来干脆换了狠招——“围三阙一”!故意在西南留个缺口,引诱乌军援兵进来,结果那地方被炮火全覆盖,成了乌军口中“通往地狱的门”,10月26号一天就有200多援兵被歼灭!突击队更是杀红了眼,拿着枪贴着墙根走,见着窗户就扔手榴弹,遇到坚固工事直接叫152毫米榴弹炮直瞄射击,连地道里都埋满了地雷,就怕乌军从地下跑了!有个俄军老兵接受采访时说,巷战里平均存活时间才12天,身边兄弟换了一波又一波,现在眼里只剩“清剿”两个字,根本顾不上想别的。 最让人揪心的是乌军那两次突围,全栽在了俄军的埋伏上!11月初,乌军派2架直升机搭着11名特种兵,想低空突入给坑道里的守军送药品和通讯设备,结果刚进俄军防空识别区,就被“铠甲-S1”防空系统和“猎户座”无人机盯上了!一架被导弹击中直接坠毁,5名特种兵全没了,另一架迫降后,6名士兵刚跳出机舱就被包围,没一个活下来,这场救援不光没成,还把被困乌军的士气浇了个透心凉!后来又派机械化步兵营突围,8辆坦克、15辆步兵战车刚出发,就被“海鹰-10”无人机发现,俄军“冰雹”火箭炮一顿覆盖,120多人阵亡被俘,剩下的只能狼狈撤退。 这里必须科普三个战场知识点,不然真看不懂双方的狠劲:第一是“围点打援”,俄军围着红军城不放手,专门打赶来救援的乌军,既消耗对方有生力量,又能慢慢磨死城里的守军,这是古代兵法用到现代战场的经典操作;第二是“巷战工事改造”,乌军把民用建筑改成堡垒,利用复杂地形抵消俄军兵力优势,这也是弱势方守城的核心技巧;第三是“无人机协同防空”,俄军把无人机和防空系统绑在一起,连低空突防的直升机都躲不过,这已经成了现代战争的标配!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战争早就不是单纯的兵力对抗了,无人机、卫星通讯这些技术,能让弱势方也能跟强敌掰手腕? 乌军死不投降,背后其实是骑虎难下!这地方不光是军事要地,还是政治象征,一旦失守,西方可能就会减少援助,泽连斯基在国内也没法交代,所以哪怕困在季米特洛夫煤矿的地下坑道里,也得硬撑!但说实话,这种硬撑代价太大了,8000多守军被压缩在6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里,弹药粮食越打越少,俄军每天出动几十架次战机和无人机,对着坑道入口精准打击,再守下去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俄军的“饱和轰炸+小分队渗透”战术确实管用,先把地面工事炸平,再派小股部队清剿,让乌军的无人机优势没法充分发挥!但乌军也没坐以待毙,他们把无人机藏在高层建筑里,利用制高点突袭俄军小分队,有时候还会打伏击,让俄军吃了不少暗亏。有外媒说,现在红军城一半在俄军手里,一半在乌军手里,铁路南侧是乌军的纵深防线,北侧全是俄军渗透部队,双方在街巷里近距离交火,无人机撞无人机、手榴弹互扔,场面比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惨烈 ! 对俄军来说,拿下红军城能提振士气,巩固在乌东的控制权;对乌军来说,守住它就能保住西方援助,守住抵抗的象征。但不管谁赢谁输,最受苦的还是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城市变成废墟,亲人阴阳相隔,这样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俄军的狠辣战术确实加快了推进速度,但也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乌军的顽强抵抗值得敬佩,可明知难守还死扛,是不是也有点不切实际? 战争从来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伤痛。红军城的每一块砖瓦都浸着鲜血,双方士兵的每一次冲锋,都是在用生命赌国家的未来。俄军打红眼的背后,是战略目标的迫切;乌军死不投降的坚持,是家国情怀的执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