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突然炸出大动静,顿涅茨克红军城一场大雾直接让战局反转,俄军借着这“天然伪装”,骑着摩托、开着私家车,甚至靠两条腿步行硬生生摸进了城里,乌军8次拼尽全力突围全被打退,现在七成以上城区都被俄军拿下了。 俄军这次的操作,简直像战场版“狼人杀”,大雾里,无人机和热成像仪成了主角,四旋翼无人机挂着反坦克地雷,精准炸塌乌军据守的房子;光纤无人机锁定火力点,引导突击队突袭。 更绝的是,俄军用“三面围堵+天上撒雷”的战术:先切断乌军的后勤线,再派突击队穿插分割。 乌军也不是没反抗,11月10号到11号,他们发动了12次反冲锋,结果单次战斗就死了50多人;8次往北突围的尝试,全被俄军无人机和炮火拦了回来。 最搞笑的是,泽连斯基之前还吹牛“城里的俄军不到300人”,结果俄军代号“渔人”的突击队指挥官直接晒图:城区里堆满缴获的北约武器,连乌军士兵的战术背心都成了战利品。 前线打成这样,基辅那帮人还在“演”,尴尬的是,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11月8号刚给基辅提交报告,说“俄军正在撤退”,结果两天后俄军就开着装甲车进城了。 这种“前线吃紧,后方演戏”的操作,暴露了乌军的致命问题,美国前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11月10号空降基辅,本以为能带来新援助,结果只说了些“支持乌克兰”的空话,连一枚防空导弹都没给。 乌军现在缺人缺装备缺补给,瑟尔斯基把精锐部队全堆在东面米尔诺格勒,结果红军城北部的部队被俄军第三次包围,连撤退都来不及。 俄军这次能快速推进,除了战术骚,还靠“省钱武器”,他们把苏联时期的老航弹改装成带涡喷发动机的滑翔炸弹,成本才1.8万美元,射程却从80公里暴增到200公里。 乌军现有的NASAMS和IRIS-T防空系统,每枚拦截弹要100万美元,用百万美元的导弹打1.8万美元的炸弹,这买卖怎么算都亏。 现在基辅只能把防空资源全砸在保护首都上,乌克兰大片地盘成了“不设防区”,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天天炸乌军指挥所,乌军却连还手都吃力。 更狠的是,俄军11月8号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机,对乌能源设施发动大规模打击,导致全国大停电。 这场大雾里的突袭,表面看是天气帮了俄军,其实是双方战略差距的写照,俄军用无人机+突击队的“穷人战术”,把乌军依赖北约装备的“富贵病”打得稀碎。 泽连斯基和瑟尔斯基的“嘴炮”,本质是战争打久了的政治表演,总统需要“胜利”稳住民心和西方援助,总司令需要“战果”掩盖指挥失误,可前线的士兵却在缺弹少药的绝境里拼命。 更讽刺的是,乌军现在连“内鬼”都顾不上查了,瑟尔斯基作为俄罗斯族人,自打上任后乌军败多胜少,西方早把他当“背锅侠”。 而俄军这边,朝鲜的1万多名工程兵在扫雷,5000多名劳工在修基础设施,这些“幕后英雄”让俄军能集中兵力攻城。 战争打到第三年,双方都在比“谁更能扛”,俄军用低成本武器消耗乌军防空资源,乌军用士兵生命换西方援助,但最惨的还是老百姓,红军城里的平民举着白旗被无人机炸,第聂伯罗的老人因为停电冻死,基辅的市民排队两小时买面包。 现在看,红军城的失守只是开始,俄军下一步可能攻打东北部工业城市,彻底切断乌东防线,泽连斯基政府要是继续“演”,可能连谈判桌都上不去。 毕竟再硬的嘴,也换不回死去的士兵;再好的武器,也重建不了被炸烂的家,这场战争,早该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