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 郭台铭这话听着掷地有声,其实不是空喊口号,是摸准了鸿海集团(也就是富士康)的命门。 2025 年了,鸿海的基本盘还得靠大陆撑着,就算往印度、越南挪了点低端组装产能,真正能赚钱的高端代工、新业务布局,离了大陆的供应链和消费市场,根本玩不转。 先说说鸿海的 “基本盘” 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简单的 “组装手机”,而是高端制造的全链条服务 —— 比如给苹果做高端机型的代工,涉及精密组装、芯片封装、新能源配件这些技术活; 还有近几年布局的半导体封装测试、电动汽车零部件,这些业务都得靠大陆的产业链撑着。 大陆有从电子元器件、精密模具到物流运输的完整链条,比如深圳的华强北能快速配齐各种零部件,郑州的航空港能当天把成品发往全球,这种 “快、全、稳” 的供应链,印度、越南拍马也赶不上。 印度那边经常因为零部件断供停产,越南只能做些拧螺丝的低端活,高端技术和产能根本接不住。 再看市场,鸿海的客户一半以上跟大陆有关。小米、华为这些本土品牌不用说,订单大多交给鸿海; 就算是苹果,它在大陆的销量占全球近四成,要是鸿海丢了大陆的生产基地,苹果的供货效率和成本控制都会出问题。 而且大陆本身就是高端制造的大市场,比如鸿海做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工业机器人,主要买家都在大陆。你说鸿海敢丢了这块市场吗?丢了,基本盘就塌了一半。 之前鸿海也试着往海外转移产能,比如印度的苹果组装厂、越南的耳机工厂,但这些都是利润薄的低端业务,核心的高端代工线还在郑州、深圳、成都。为啥? 因为高端制造需要熟练工人、稳定的电力物流,还有靠近研发中心 —— 鸿海的很多研发团队在大陆,离生产基地近才能快速调整技术参数,要是把高端线挪去印度,光沟通成本就能拖垮效率。更别说大陆对高端制造有政策支持,比如对半导体产业的补贴、对出口的便利措施,这些都是其他地方给不了的。 郭台铭说 “宁愿依附于大陆”,本质上是认清楚了企业的生存逻辑。 鸿海作为代工巨头,靠的就是 “稳定的供应链 + 庞大的市场”,大陆正好能同时提供这两样。 要是脱离大陆,鸿海要么只能做低端代工赚辛苦钱,要么因为供应链断裂丢了大客户,最后大概率 “惨淡收场”。 他说 “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会沦为殖民地”,放在企业身上也一样 —— 没有稳定的大市场、完整的供应链支持,企业再大也会变成别人的 “组装厂”,赚不到核心利润,还得看别人脸色。 其实这不是郭台铭多 “有觉悟”,是经济规律说了算。大陆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不管是台企还是外资企业,想做高端制造、想赚大钱,都绕不开大陆。 鸿海的核心业务绑在大陆身上,郭台铭的话不过是说出了这个事实 —— 对鸿海来说,“依附大陆” 不是选择,是活下去、活得好的必然,毕竟没人会跟自己的基本盘过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