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项立刚:高市早苗主动送上门来,我们只缺一个机会 项立刚发文直言:高市早苗这是不要命了?中日两国血海深仇,报仇血恨只缺一个机会。她就要送上门来。十几万的自卫队,平均年龄36岁,正常上下班,就凭这,也敢和中国大陆叫板?这种没脑子的老女人,会是一个尹锡月。 项立刚的这番话,可不是凭空而来的情绪宣泄。他口中的“血海深仇”,这四个字对中国人来说,分量重得能压垮脊梁。这不是几部抗日神剧就能演绎清楚的,它是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烙印。 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九一八的枪声,再到南京城下的血海,那段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家庭破碎的哭喊,是几代人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 所以,当日本的一些政客,特别是像高市早苗这样以“鹰派”著称的人物,频繁在涉台、涉华问题上挑衅时,触动的是最敏感的那根神经。项立刚的愤怒,其实是很多人心中压抑情绪的一种投射。他觉得,这种历史创伤,不是靠几句“友好合作”就能轻易抹平的。 那么,高市早苗又是何许人也,能让项立刚发出如此“冲冠一怒”的言论?她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作为日本自民党内的“强硬派”,她是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得意门生,一直以修宪、拥有“反击能力”等激进主张而闻名。 她曾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在任何一个曾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看来,都是一种公然的挑衅。在她的政治逻辑里,日本似乎应该彻底摆脱战后束缚,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塑造外部威胁,特别是“中国威胁”,来凝聚国内共识。 所以,她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动作,在项立刚这样的人看来,都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军国主义幽灵的再次游荡,是“送上门来”的挑衅。 项立刚的嘲讽,还延伸到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上。“十几万的自卫队,平均年龄36岁,正常上下班,就凭这,也敢和中国大陆叫板?”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刻薄,但却点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现实。日本自卫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毋庸置疑。 但它本质上是一支受和平宪法严格限制的防御性力量。其规模、动员能力以及实战经验,都与一个经历了数十年现代化建设、拥有庞大常备军和深厚战争潜力的国家存在量级上的差距。 项立刚用“正常上下班”来形容,虽然夸张,却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准军事化”而非“完全军事化”的状态。这种对比,让他觉得高市早苗的叫嚣显得既无知又可笑,仿佛一个街头混混挑战一个重量级拳王,缺乏最基本的实力评估。 更有意思的是,项立刚最后那句“这种没脑子的老女人,会是一个尹锡悦”。这句话信息量巨大。他显然是将高市早苗与韩国总统尹锡悦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可能成为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棋盘上的“急先锋”。尹锡悦上台后,韩国在半岛问题上立场强硬,并积极迎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导致地区局势紧张。 在项立刚看来,高市早苗如果上台,很可能会走同样的路,甚至更激进,将日本彻底绑上美国的战车,在台海问题上火中取栗。这种“没脑子”的评价,指的或许不是智商,而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看不清自己只是大国博弈中的一颗棋子,随时可能被牺牲。这背后,其实是对日本丧失战略自主、甘当“马前卒”的一种惋惜与鄙夷。 所以,项立刚的这番言论,看似是个人情绪的爆发,实则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下中日关系中复杂的现实。它包含了历史的恩怨、现实的博弈、对日本政客的警惕,以及对力量对比的清醒认知。他口中的“只缺一个机会”,这句话最是让人玩味。 这究竟是一种民间情绪的宣泄,还是一种对未来某种可能性的预言?当一个国家内部充满了这种“等待机会”的声音时,它对外的政策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或许才是比高市早苗的叫嚣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毕竟,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当仇恨的种子被种下,它需要的,往往只是一个发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