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科研人员正面临着“双重困局”!
11月7日,由Nature杂志发布、覆盖全球超过5000名科研人员的调查显示,该群体正普遍陷入“发表压力”急剧增大与深度研究时间严重不足的双重困境,这一趋势已对科研质量与学者心理健康构成切实威胁。
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五年中“不发表就淘汰”的压力显著上升。超过六成的科研机构将论文发表数量及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职称晋升与项目续聘的核心指标。英国某顶尖高校的生物学博士后李静(化名)透露,其所在的实验室明确要求团队成员每年至少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否则将影响合同续签。这种压力直接导致团队倾向于选择短期、稳妥的课题,而放弃了更具开创性但也更高风险的探索方向。
调查同时指出,科研人员平均将超过40%的工作时间用于非研究活动,包括填写项目申请、应付各类行政考核及参与教学管理等。能够用于专心思考与实验的“深度研究时间”不足总工时的三分之一。某国家级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王伟(化名)表示,他每周需要参加近10个小时的会议,并处理大量与科研无直接关系的文书工作。他曾有一个极具潜力的原创想法,因无法抽出整块时间进行文献梳理和实验设计,最终不得不搁置。
这种“重数量、轻质量”及“重产出、轻思考”的模式已初现恶果。它不仅催生了大量重复、琐碎的“快餐式”论文,加剧了学术界的内卷氛围,更导致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因不堪重负而选择离开学术界。
为此专家强烈建议,各方需协同推动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例如引入代表作制度、强调成果的实际贡献与社会价值。同时,科研机构应通过设立“行政缓冲人员”或“无会月”等机制,切实保障科研人员的“核心研究时间”,重塑一个鼓励潜心探索、宽容失败的健康科研生态。
热门微博 科学新闻 哈勃观察员[超话] 社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