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呼吁立即撤侨,中资遭针对性袭击,美俄欧再次得到血泪教训。事态升级,我方呼吁立即撤侨,中资遭到针对性的袭击,损失惨重,马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国家,这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与之相对的就是混乱的国家形势,恐怖袭击经常发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 马里,面积有124万平方公里,地下埋着让全世界资本眼红的宝贝。它是非洲第二大黄金生产国,黄金储量多到能影响国际市场。 更关键的是,这里还有全球最大的锂辉石矿床之一——古拉米纳锂矿,由中国赣锋锂业主导开发,原本是中国新能源战略的“海外桥头堡”。 但资源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从2025年5月开始,针对中资企业的袭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 纳雷纳金矿的设备被烧了,两名中国员工被绑架;布古尼矿场五个人被劫持;卡伊区的水泥厂半夜起火,浓烟里还夹杂着中国工程师的呼救声。 8月,自杀式无人机突袭中资糖厂,三名工程师倒在血泊中……这些袭击都是精心策划的,极端组织把中企当成了“政府军合作者”,把马里变成了21世纪的“资源战场”。 马里这么乱,说到底是大国在抢资源和战略利益。 法国以前是马里的殖民宗主国,2013年以“反恐”的名义大张旗鼓地进来,十年花了100亿欧元,结果2023年灰溜溜地撤军了,只留下“殖民阴影终结”的横幅和更乱的局势。 俄罗斯瓦格纳集团也来凑热闹,用“黄金换武器”的方式短暂控制了矿区,但因为俄乌战争资源紧张,不得不撤走。 他们控制的锂矿一下子就被地方武装抢了,形成了“国中之国”的乱象。 美国虽然没直接派兵,但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战略》在背后操盘西非安全,这次撤侨速度这么快,说明他们对局势很悲观。 这场博弈里,马里军政府成了最大的输家。总统格伊塔通过两次政变上台,废除了政党法,解散了68个政党,还修改法律想连任,把国防部等关键职位都换成了自己人。 结果国家越来越集权,极端势力也越来越多。法国撤军、俄罗斯收缩、欧美援助也停了,马里北部彻底成了武装组织和极端势力的“法外之地”。 面对危机,中国可没闲着。极端组织把中企当成了“提款机”,绑架中国公民索要200万美元赎金都成了“生意”。 中国驻马里大使馆提前发出了安全警告,要求所有中国公民停工撤离,还协调了包机、装甲车护航撤离。 这种“预防为主”的做法,和2023年实施的《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很配——这个条例第一次用行政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和权利,给海外利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马里的教训可不止这些。赣锋锂业的古拉米纳锂矿项目因为袭击停工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也因为锂矿供应受阻。 华友钴业那种“扎根式运营”的模式也遇到了挑战。 中国得想想怎么在资源布局里平衡利益和安全?怎么建立真正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应急机制? 马里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干预的荒诞和资源争夺的残酷。法国武力介入十年,结果恐袭越来越多。 俄罗斯瓦格纳集团想“低成本扩张”,最后因为自己问题退出了;美国观望不前,撤侨时狼狈不堪。 这些大国在马里都吃了亏,说明了一个道理:武力干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尊重主权,摒弃强权政治,让马里人民自己选,这个国家才有希望走出动荡。 对中国来说,马里危机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海外投资保护,不能只靠传统的安全措施,还得有前瞻性的风险识别和动态应对能力。 我们不能再天真地把海外投资的安危全寄托在东道国的安全承诺上,得建立自己的、独立的风险预警、评估和应急撤离机制。 从“仗剑行商”到“合作共赢”,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风险管理”,马里的风沙里,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更成熟、更稳健的海外利益保护之路。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真正的国家实力,不是控制能力,而是合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