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说白了,没人真的忘了核污水的风险,只是日本靠着一套 “组合拳”,硬生生把海鲜生意从绝境里拉了回来,本质上是换了法子找销路、造噱头,可不是大家不怕了。 日本最关键的一招,是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报告当成 “免罪金牌”。 这份报告明明没查核污水排海的合法性,没验证日本净化设备能不能长期管用,连数据都是日本自己给的,却嘴硬说 “符合安全标准”。 日本政府拿着这份有争议的报告到处游说,对着欧美国家说 “你看国际机构都认可了”,对着东南亚国家强调 “放心买,没问题”。 虽然韩国民众还在抗议,政府也没取消禁令,但不少国家的商家被这套说辞忽悠了,觉得 “既然有国际报告背书,应该没事”,不知不觉就放松了警惕。 要知道,东京电力公司以前还篡改过核污染水数据,这种靠单方面数据撑起来的 “安全证明”,根本站不住脚,可偏偏成了日本打开市场的钥匙。 更实际的是日本火速换了 “买家”,把原来卖给中国的海鲜全转到了其他市场。 2023 年 8 月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后,原本占日本海鲜出口 30% 的大市场没了,他们立马把目标对准了美国。 以前供应中国的 20-30 厘米大扇贝,连夜打包运到北美,结果歪打正着,美国人特别喜欢北海道的特级扇贝,2025 年 1 月日本冷冻扇贝对美出口量一下子涨了 129%,价格更是飙涨 89%,每公斤卖到 34 美元,美国市场直接占了日本扇贝出口的 42%。 东京的贸易商都说,原本担心卖不出去的大规格扇贝,在美国居然成了抢手货,2025 年 1 月这单生意就赚了 23.7 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多。 为了稳住这个新市场,日本还搞起了 “订单生产”,美国商家要多少、要多大的扇贝,才动手加工,既不怕囤货,还能把价格抬得更高。 日本地方政府也在使劲铺路,青森县专门出台了十年计划,要到 2034 年把扇贝出口额翻一倍,达到 31 亿日元。 他们一边给养殖户发钱,保证扇贝种苗供应,一边研究耐高温的品种,怕海水变化影响产量,还专门开发方便储存的冷冻扇贝产品,就是为了更好地卖往海外。 这种 “政府 + 企业 + 研究机构” 一起发力的架势,把海鲜出口当成了地方经济的救命稻草,自然能折腾出响动。 更精明的是,日本还在供应链上玩起了 “障眼法”。 他们把便宜的小规格扇贝留给本土,集中精力做高价值的大扇贝出口,比如 3L 规格的扇贝单粒重 20-30 克,现在能卖到每公斤 1 万日元,比排海前贵了一倍还多。 中间商看准机会囤货炒作,越涨越买,硬生生把出口额抬了上去。虽然东南亚的初级加工海鲜卖得少了 39%,但日本干脆把加工环节交给泰国,自己只卖成品,反而能赚更多差价。 这种 “挑着贵的卖、盯着富的赚” 的套路,让出口数据看起来特别好看,可实际上是畸形的繁荣。 但这根本不是大家不怕了,而是很多人被表象蒙了眼。北海道的养殖户为了凑大规格扇贝,故意延长养殖时间,结果喷火湾的扇贝平均个头比三年前小了 8%,海里的资源都快透支了。 现在每公斤上万日元的扇贝价格,比 2019 年贵了 3 倍多,全是靠美国市场撑着,万一美国人哪天吃腻了,或者发现了风险,这泡沫一破,日本海鲜产业就得摔惨。 而且核污水里的 60 多种放射性核素,很多根本没法彻底净化,长期排下去的影响谁也说不准,IAEA 自己都承认有不确定性。 所以说,日本海鲜出口越卖越多,跟大家忘了怕是两码事。是日本靠着有争议的报告搞公关,靠着转移市场找新买家,靠着炒作价格造繁荣,硬生生把有风险的海鲜包装成了 “香饽饽”。 可这层窗户纸一戳就破,资源在透支,市场在投机,核污染的隐患还在海里扩散,现在的热闹,不过是暂时的假象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