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 腾格里沙漠的 12 公里锁边林带里,藏着一个男人的执念。 甘肃农民王银吉,用 26 年光阴,把死亡之海变成了花香满径的绿洲! 1999 年,所有人都在逃离逼近的沙漠。 王银吉却反其道而行,不顾母亲和妻子反对,卖掉家里所有牲畜。 凑够一万元,买了一匹骆驼,带着老父亲住进沙地里的地窝子。 红水村离沙漠仅三公里,别人迁徙避沙,他偏要把家安在风沙线上。 一开始的日子,苦得超出想象。 父子俩拿着铁锹、麦草,从几公里外驮水回田,把麦草编成方格插进沙地固沙。 浇水时一勺勺省着用,生怕浪费一滴水。 第一年种下两千多棵苗,成活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可他没放弃,每天蹲在沙地上观察,记满厚厚的笔记。 琢磨着怎么让树苗根系扎得更深更稳,对抗无情的风沙。 家里本就不富裕,治沙更是花钱耗力。 母亲早起熬粥缝补,年幼的小儿子王志军背着小桶,在林带间帮着浇水。 可命运偏要给这个坚韧的家庭致命一击。 2005 年,14 岁的王志军查出脑干胶质瘤晚期,四处借钱也没凑齐治疗费。 孩子走后,被埋在林带不远处。 那段日子,全家几乎被压垮,但看着刚冒绿的树苗,他们没选择退缩。 妻子从埋怨变成留守帮忙,母亲用废铁丝改良治沙工具。 年迈的父亲脚步一瘸一拐,却每天雷打不动去林带守护树苗。 王银吉把悲痛埋心底,更拼命钻研治沙技术。 挖了 45 立方米的水窖,铺地膜蓄雨,还发明了 “沙木枪”。 这工具能把苗根直接扎进五六十公分的湿沙层,大幅减少水分蒸发。 树苗成活率从个位数,一下跃升到 70% 甚至 85% 以上。 2010 年,荒芜的沙地终于冒出成片绿意。 梭梭、花棒、沙枣在麦草方格里扎根,沙丘不再随意移动,鸟儿也回来了。 曾经嘲笑他的村民,纷纷虚心上门求教。 赵德元等人承包大片沙地跟着治沙,政府也送来机械和补贴。 治沙不仅固了沙,还带来了收益。 梭梭下嫁接的肉苁蓉成熟后,成了村民增收的来源,采收季日工收入可观。 在外打工的子孙,寄钱回来时都标注着 “买树苗”。 王银吉的笔记本上,记着沉甸甸的成果:2025 年治沙面积已过万亩。 150 多万株梭梭、500 多万株花棒、十多万株柠条,筑起绿色屏障。 如今春天沙枣花香飘几里,夜里能听见虫鸣,地窝子变成了护林房。 他的腰挺不直了,脸上的褶子能夹住沙粒。 却还在煤油灯下规划,说要种够两万亩再搬走。 站在儿子小时候亲手栽下的榆树下,他的目光依旧坚定。 26 年吃遍常人咽不下的苦,忍了常人受不了的寂寞,一锹一苗改写了家乡命运。 你被王银吉的治沙执念打动了吗? 这样的平凡英雄,值得我们铭记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共产党员网、武威融媒、央广网、新华网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