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母亲因病去世,65岁儿子不找人帮忙,上午火化,下午土葬,不放鞭炮,不收礼,不摆席也不戴孝!在门口点了三炷香,就算办完丧事,一共花了3500!村里人不理解,指责儿子太抠门,连母亲的丧事都不舍得风光去办?可儿子却说自己问心无愧! “3500块就把亲娘送葬了?连件孝衣都不穿,你这是抠门,不是孝顺!” 张婶的尖嗓子站在村口都能听见,菜篮“哐当”砸在石阶上。 65岁的老王(化名)蹲在门槛上,刚点燃的三炷香被震得火星乱颤,他抬眼扫过围满半条街的乡亲:“我娘瘫痪三十年,我给她擦了四千三百多次身子,熬了一千多碗小米粥,这不比摆三十桌酒席实在?” 这话炸了锅。事情得从当天清晨说起:天没亮透,老王没叫任何亲戚,自己用三轮车推着92岁母亲的遗体去了镇上火化场。 上午十点火化,下午两点就请同村的朋友帮忙挖坑下葬,全程没放鞭炮、没收礼金、没摆流水席,连村里办丧事必穿的粗麻布孝衣都没披,只在门口点了三炷香,算送完了母亲最后一程。 92岁高寿离逝,在村里本应该是“喜丧”。按规矩得搭灵棚、请唢呐班子,摆二三十桌让乡亲们送送,光酒席就得花三万块。 可老李这流程,快得像应付差事,花的3500块都记在磨破边的蓝布账本上:火化费2200,素面骨灰盒1000,雇人挖坑200,香烛纸钱100。 “再省也不能寒酸了老人!”李大爷拄拐杖直跺地,“我家老婆子走那年,光唢呐班子就花8000,你这连个响儿都没有,规矩全丢了!”围观的人七嘴八舌附和,有人说“老太太白疼他一场”,有人骂“是怕花钱不是真孝”。 老王没急着辩解,转身回屋拎出账本翻开:“我娘60岁摔断腿瘫痪,这三十年开销全在这儿。”歪扭的字迹记着:“2013年3月,买小米熬粥喂娘;2020年11月,学按摩防褥疮;2024年10月,娘想吃南瓜,买五个。” 最末页贴着张皱纸条,是母亲去年清醒时写的:“死后别喊唢呐,吵。你身子不好,省点钱。” “我娘瘫痪三十年。”老王声音发哑,“天不亮熬粥喂饭,中午炖软食,晚上擦身翻背。去年冬天她发烧,我背着走五里路去镇医院,棉袄全汗透了。” 人群静了些,仍有人嘀咕“规矩不能丢”。这时村支书挤进来:“前年雪夜,老王他娘发烧,他推三轮车走俩小时送医院。平时谁家有事他都帮,你们忘了?” 这话让不少人低头。张婶想起常看见老王给他娘剥橘子,娘笑,他也跟着笑;李大爷记起老王每周步行去镇里买娘爱吃的糖糕,风雨无阻。 下午朋友来接老王,车上放着他自己扎的花圈,用娘生前种的菊花。路过村口,年轻媳妇递来野菊:“王叔,给大娘带上。” 下葬时阳光正好,老王把骨灰盒放进坑,摆上一块糖糕:“娘,按你说的办了,不吵。” 晚上老王给母亲的牌位点香,端来小米粥放在旁边。后来村里没人再骂老王抠门。张婶和人聊天时叹:“老王给他娘擦了三十年身子,比摆一百桌酒席都强。” 老王还是每天早起,只是不再熬两份粥。他坐在门槛上,给娘的牌位点支旱烟(娘生前爱抽),絮叨庄稼收成,像是娘还在里屋听着。 老王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守着对娘最实在的念想,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照顾,比死后的排场更懂什么是真孝顺。 信息来源: 网易新闻|92岁母亲去世 儿子不收礼不请客上午火化下午土葬 只在门口点三炷香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92岁母亲因病去世,65岁儿子不找人帮忙,上午火化,下午土葬,不放鞭炮,不收礼,
南风意史册
2025-09-23 09:48:55
0
阅读:364
学无止境
我爸瘫了13年,我知道瘫痪老人多难护理,多磨人,这位65岁的大哥能护理30多年,真的非常孝顺,而且认真,老人的身后事无论怎么处理都是可以的,因为生前大哥真的做的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