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一方可调养,尤其适合痰瘀互结、脾肾两虚的朋友 肾囊肿在中医领域多归属于“积聚”“癥瘕”“溺癃”等范畴,其产生与肾、脾两脏功能失调紧密相连,核心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脾虚失运生痰湿: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是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关键脏器。倘若日常饮食不节,偏好肥甘厚味、生冷食物,或者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都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致使脾失健运。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就会在体内停滞积聚,逐渐化为痰浊。这些痰浊随着气血的运行流窜至肾脏,附着于肾络,为肾囊肿的形成埋下隐患。 肾气亏虚致瘀滞: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长期劳累过度、房事不节,肾气逐渐亏虚。肾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在肾脏局部形成瘀滞。同时,肾气亏虚还会影响水液的蒸腾气化,使水湿内停,进一步加重痰浊的产生。痰浊与瘀血相互交织,在肾脏内凝结成块,最终形成肾囊肿。 痰瘀互结损肾络:肾囊肿形成后,会进一步阻碍肾脏的气血运行,导致瘀血加重;而瘀血又会反过来影响水液的代谢,使痰浊堆积更多,形成“痰瘀互结”的恶性循环。痰瘀互结日久,还会损伤肾络,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出现腰膝酸软、腰部胀痛、排尿异常等症状。 针对痰瘀互结、脾肾两虚型肾囊肿,我在临床中常用“健脾益肾祛瘀方”,其组方为: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泽泻、薏苡仁、丹参、桃仁、赤芍、三棱、莪术、陈皮、半夏。 该方从四个方面对肾囊肿进行针对性调理,逐步化解问题: 健脾祛湿断痰源——减少痰浊生成 黄芪:甘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它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促进水湿的运化,从根源上减少痰浊的生成,为后续调理奠定基础。 白术:甘苦温,是健脾益气的要药,能燥湿利水,增强黄芪的健脾作用,进一步改善脾虚失运的状态,防止水湿内停。 茯苓:甘淡平,可健脾宁心、利水渗湿,辅助白术增强祛湿效果,将体内多余的水湿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山药:甘平,既能补脾养胃,又能益肾涩精,在健脾的同时兼顾肾气的补充,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薏苡仁:甘淡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可帮助排出体内湿浊,减轻肾脏的负担。 益肾补气助运化——增强肾脏功能 肾气亏虚是肾囊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益肾补气至关重要。方中的药物相互配合,能够补充肾气,增强肾脏的推动和气化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防止痰瘀进一步形成。 化痰祛瘀消癥积——瓦解囊肿根基 陈皮:辛苦温,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能够行气助痰化,使痰浊易于排出。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与陈皮配伍,增强化痰之力,针对肾脏内的痰浊进行清理。 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是活血化瘀的常用药,能够改善肾脏局部的气血瘀滞状态。 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与丹参协同作用,增强化瘀效果,针对囊肿日久形成的顽固瘀滞进行攻破。 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既能清热,又能加强化瘀之力,防止瘀滞化热。 三棱、莪术:二者均为破血逐瘀之品,能够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对于较大的囊肿或顽固的痰瘀互结有较好的化解作用。 清热利湿护肾络——修复肾脏环境 泽泻:甘淡寒,利水渗湿、泄热,能够清泻肾与膀胱之热,促进水湿的排泄,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保护肾络。 52岁的张先生是一位办公室职员,平时工作繁忙,缺乏运动,饮食也不规律,经常吃外卖,口味较重。去年体检时发现左肾有一个囊肿,大小约为3.0cm×2.5cm。他平时总感觉腰膝酸软,腰部有坠胀感,稍微劳累后症状就会加重,还伴有口干口苦、小便黄等症状。查看他的舌象,舌质暗红,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综合辨证为痰瘀互结、脾肾两虚型肾囊肿。 我以“健脾益肾祛瘀方”为基础,根据他口干口苦明显的情况,增加了泽泻的用量;又因他小便黄,加了少量车前子清热利尿。张先生服药2周后,反馈口干口苦的症状减轻,腰部坠胀感也有所缓解;服药4周后,腰膝酸软的症状明显改善,小便颜色恢复正常。 后续根据他的恢复情况,减少清热药的用量,加重健脾益肾的药物,继续调理2个月后复查B超,肾囊肿缩小至2.5cm×2.0cm,肾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肾囊肿的形成是“痰、湿、瘀”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调理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您或家人也有肾囊肿,被腰膝酸软、腰部胀痛等症状困扰,不妨先找专业医师明确自身证型,再进行针对性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稳定囊肿、保护肾脏。
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中医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脾胃
【7评论】【302点赞】
蓝天白云
肾囊肿患者看了也是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