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闯王高迎祥铤而走险,率五万精锐效仿魏延“子午谷奇谋”,意图突袭西安。然而,十五天艰难行军耗尽部队体力,人困马乏。刚出谷口,迎头便撞上严阵以待的明将孙传庭! 孙部以逸待劳,苦候半月,此刻锋芒毕露。高迎祥猝不及防,精锐顷刻溃败。此战闯王全军覆没,本人被俘,最终处死。一场精心策划的奇袭,以惨败收场,重蹈了历史覆辙。 在秦岭古道上,五万农民军的尸骨铺成了绝望的画卷。 闯王高迎祥望着前方黑压压一片的明军大营,终于明白他效仿的“子午谷奇谋”,不过是一场悲剧罢了! 高迎祥的崛起,本就是一部“绝境求生史”。 他出身陕西安塞的农家,早年以贩马为生,练得一身骑射本领。 明末陕北灾荒频发,“树皮尽剥,易子而食”的惨状里,他折断县衙催科令箭,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自号“闯王”。 到1633年,他已整合“十三家七十二营”,拥兵二十余万,成为农民军公认的盟主。 那时的他,率军焚毁凤阳皇陵,掘了朱元璋祖坟,连崇祯帝都“素服避殿,哭告太庙”。 可巅峰之后,命运急转直下。 1636年,高迎祥在河南连遭重创,精锐骑兵损失殆尽,部众从十余万锐减至不足五万。 明军采取“分兵堵截”策略,围攻高迎祥。 他只能被迫退入汉中山区,粮草断绝,部众的生存成了头等难题。 “进则无粮,退则遭剿”。 困在汉中的高迎祥,最终把生的希望给了子午谷。 这条连接汉中与关中的古道,全长三百余里,若能快速穿越,可绕过明军潼关防线直取西安。 他想起《三国演义》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十日抵长安,奇袭关中!” 可他没读过《三国志》,更不懂“奇袭”的真谛。 魏延当年仅带五千轻装精锐,粮草只备五日。 而高迎祥率五万大军,带着家眷辎重,连行军路线都未探清。 更致命的是,他误判了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 孙传庭接掌陕西防务时,面对的是高迎祥“十万大军压境”的危局。 他就通过细作摸清了高迎祥的困境。 孙传庭的布局,堪称“步步为营”。 两万明军分守汉中城及周边关隘,三河关作为子午道前哨。 急调洪承畴部从渭北南下,联络卢象升调祖宽铁骑西进,形成南北合围。 命守军“昼举狼烟,夜燃烽火”,逼得高迎祥放弃强攻汉中城。 高迎祥在汉中城下困了七日,十万大军竟连两万人守的城都攻不下。 他这才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奇袭”,:“兵贵胜!就算不全胜,也能震慑明廷!” 可他忘了,魏延的“奇袭”靠的是“轻装”和“速度”。 而他的大军“一字排开”,早被孙传庭的探马看得一清二楚。 子午谷的栈道本就断绝,加上时值雨季,泥泞难行,五万大军走了整整半月,才从谷口挪到黑水峪。 此时,孙传庭的伏兵早已“以逸待劳”。 高迎祥走出子午谷的那天,以为自己是“奇袭者”,却不知早已沦为“瓮中之鳖”。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核心是“轻装速进”。 可高迎祥带了五万大军,连粮草都得让士兵背着走。 “这不是奇袭,是游街!” 高迎祥以为孙传庭是“不通兵法的文官”,却不知这位巡抚早把他的动向摸得透透的。 高迎祥的“奇袭”,从一开始就成了“明牌”。 五万大军走子午谷,半月耗尽了最后一点粮草。 士兵们早就没力气了,连刀都握不稳。 高迎祥虽“膂力过人,能左右驰射”,但连砍十七个明军后,也因力竭被俘。 他临刑前:“吾可死,不可降。然有一言:勿伤我士卒,彼等皆饥民耳。” 可他的“仁义”,终究没能换来生机。 1636年九月十九日,刽子手割下他1560刀。 高迎祥的陨落,让“子午谷奇谋”成了“必败”的代名词。 可后世细究,这计策本身并非“死棋”。 它的成败,全在“执行”二字。 魏延的“奇袭”能成,因他“轻装、快速、有佯攻”。 更讽刺的是,高迎祥的失败,直接葬送了农民军的黄金期。 他的五万部众被明军歼灭,残部由李自成收编。 可李自成后来在陕西、甘肃一带,仍被明军“围追堵截”。 奇谋的“奇”,不在计策本身,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 高迎祥死了,可他的故事还在流传。 有人说他是“悲剧英雄”,有人说他是“误读历史的愚者”。 可在那个“饿殍遍野、官匪横行”的年代,他终究是第一个敢把“农民”二字写进军旗的人。 正如他在临刑前说的那句话:“吾可死,不可降。” 这份“不肯屈膝”的骨气,比任何“奇谋”都更珍贵。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北方网——南明那些事儿-明王朝,高迎祥-北方网-新闻中心)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7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