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历史拾遗者 2025-09-22 09:48:38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王扶之这人,出生在1923年陕西子洲县傅家新庄,那地方穷山沟,家里世代种地,勉强糊口。他五岁就没了妈,跟着爹过日子,爹驼背拉车打零工,日子紧巴巴。十二岁那年,他扔下放牛的活儿,偷偷跑去参军,找上刘志丹的红军队伍。个子窜得快,已经一米六,报名时他张嘴就说自己十七岁,文书一看模样像,也就录用了。进了少共营,那时候叫娃娃兵,主要帮主力干些辅助活儿,不发枪,就发梭镖。他就这样从黄土高原的穷小子,踏上了长征路。 没几个月,1935年十月,他就上了战场,第一次真刀真枪干。带着梭镖冲高地,敌军是东北兵,喊话挑衅,他领头往前冲,离敌十来米就扑上去,梭镖架脖子,活捉一个,还缴了人生第一支枪。这小子胆大心细,很快就入了党,1936年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土地革命那阵子,他到处跑,帮着分田地,建立农村根据地,手里拿着尺子丈量土,脚踩遍了陕北的山梁沟壑。到1937年革命结束,他已经转了好几个营,当过战士,也干过测绘,脑子里装满地形图。 抗日一打响,王扶之才十四岁,就跟着八路军上了前线。平型关那仗,他亲身经历,匍匐在山坡上射击,帮着打下头一胜。后来又讨伐石友三,参加两淮战役,脚步从晋东北走到冀鲁豫,开辟了好几块根据地。那些年,他南征北战,风里来雨里去,军装上补丁摞补丁。解放战争时期,他从营长干到团长,转战十五个省,天津战役那次,他带第十团突击,腿上挨了弹,还躺在冰地上指挥,死守入口让主力推进。这人命硬,仗打得凶,从不退缩。 抗美援朝一开打,1950年王扶之就带队入朝,任39军115师343团团长。美军装备牛,飞机大炮一应俱全,我军起步吃亏大,前期阵地丢了不少。他火了,命令轻伤的都给我滚出来打,侦察股长代理营长,硬拉炮上阵。战场上挖防火沟,藏在草垛里突袭,敌机低飞投弹时,一营人跳出来扫射,手榴弹炸得天翻地覆,美军傻眼了,不知中国人怎么打不死。处理逃兵那事儿,他铁面无私,轻伤躲后方的几个,直接按军法办,强调奖勇惩怯,不能让拼命的弟兄寒心。这在当时,搁谁都得服。 1952年八月,他升了代理师长,守临津江东阵地。敌机扔炸弹,正开会研究战况,山洞塌了,他和六个参谋埋里面,足足三十八小时。外面政委沈铁兵带人挖,彭德怀发电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战士们铲土铲到手起泡,好歹挖出个五立方米空隙,把七个人全救活了。他喘气时,嘴里嗡嗡有苍蝇声,救援队才准确定位。这次九死一生,上级让他回国养伤,也算公休一次。腿上弹片没取干净,走路还瘸,船上颠簸,他靠着舱壁闭眼,脑子里全是老家土墙。 回国后,王扶之没坐车,直奔子洲县傅家新庄。十八年没见爹,心头七上八下。先去铺子买布匹粮食,孝敬老人。出门碰上拉驴车的老头,腿疼就搭个顺风车。小伙子警卫扛包裹步行,他坐车厢和老头闲扯。从边疆回来挨了伤,老头叹气,说自家娃十二岁跑了跟着队伍走,不知死活。聊到村口,老头忽然问,能帮打听王硕下落不。他一听,浑身抖,扑上去认爹,原来拉车的就是他爹王老汉。父子抱头痛哭,尘土沾衣,路边小孩围观。这团圆,来得太突然,也太揪心。 王扶之跪屋里认错,当年没打招呼就跑,爹操碎了心。收拾行李,非拉爹去北京享福。警卫小李帮着扛包,三人上车北上。北京半年,爹穿新衣吃细粮,出门有人陪,可总觉不自在,乡音乡土念得慌。半年后,他打包回家,邻居问起,他低头炫耀,儿子孝顺,买衣买食,还忙国家大事。王扶之回队,继续深造,从师长升参谋长、军长、部长,一路爬。1974年西沙海战,他参与指挥,海风吹舰,炮位齐备。晚年干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又调山西省军区,巡视营房看操练,士兵齐步走,尘土扬。 父子俩聚少离多,爹先走一步,王扶之办后事,捧土撒坟。落叶归根,他骨灰也安傅家新庄,村路依旧弯曲,野花开一茬茬。这辈子,王扶之从娃娃兵到将军,踩过多少血路,换来多少太平。穷小子出头,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搁现在看,也得服气。

0 阅读:0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