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权在位时,南方交趾郡为表臣服,特意打造了一支 “孔雀金簪” 作为贡品。簪头镶嵌着七彩孔雀石,还缀着三颗南海珍珠,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那时候的交趾,大概是现在越南北部到我国广西南部一带,被士燮家族管了四十多年。士燮是个通透人,知道孙权刚把江东、荆州的地盘稳住,南方要是不主动递个橄榄枝,万一让曹魏或者蜀汉钻了空子,吃亏的还是自己地盘上的百姓。他看着自家后院山里挖出来的孔雀石,又想起渔民刚从南海捞上来的珍珠,心里就有了主意——打件拿得出手的宝贝当贡品,既显诚意,也能让孙权知道交趾的心意。 打造这簪子没少费心思。士燮从交趾十多个县挑了最会琢玉的老工匠,光挑孔雀石就磨了二十多天。普通孔雀石要么颜色发暗,要么纹路乱得像一团麻,最后选中的那块,绿得透亮,里面还带着天然的红、蓝纹路,阳光一照跟彩虹似的。老工匠每天坐在竹屋里,拿着细磨石一点点蹭,连吃饭都不敢离手,生怕一不留神把纹路磨坏了。簪尾的三颗珍珠更金贵,渔民潜到三十多丈深的海里才捞着,每颗都得有鸽子蛋大,摸起来滑溜溜的,找不出一点坑洼,串的时候还用细金线绕了三圈,就怕路上颠掉了。 送簪子的活儿交给了士燮的儿子士徽。从交趾到武昌,得走两个多月,士徽带了十二个精壮士兵,还专门做了个紫檀木盒子,里面垫了三层蚕丝棉,把金簪裹得严严实实。半道上要翻骑田岭,山路窄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士徽怕盒子晃,干脆把盒子揣进怀里,手紧紧按着,走得满头大汗也不敢松劲。过郁水的时候更险,船被浪打得左右晃,有个士兵没扶稳差点把盒子碰掉,士徽当时就急了,把盒子抱在胸口,直到船靠岸,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到了武昌宫,孙权听说交趾使者来了,特意召集群臣在大殿接见。士徽捧着盒子跪到殿上,刚打开一条缝,孔雀石的彩光就透了出来,大臣们都忍不住探头看。孙权走下宝座,拿起金簪对着阳光照了照,珍珠的光映在他脸上,亮得晃眼。他转头问士徽:“你父亲让你来,就为了送这簪子?”士徽赶紧回话:“家父说,交趾的百姓都想安安稳稳过日子,愿意跟着陛下,以后每年都会把最好的粮食、布匹送来,绝不让陛下操心南方的事。” 孙权听了,把金簪举起来给大臣们看:“这簪子看着值钱,其实是交趾百姓的心意。咱们吴国要的不是这些奇珍异宝,是四方太平,百姓能好好种地、养蚕。”说着就叫人把吕岱请来——吕岱当时正管着南方的军务,孙权把金簪递给吕岱:“你把这簪子带回交趾,放在郡府大堂里,让百姓都看看,我记着他们的好,也会派兵守好边疆,不让外人来欺负他们。” 吕岱后来把金簪带回交趾,真就摆在了郡府正中间,还贴了告示说这是陛下特意让送回来的。百姓们听说了,都跑到郡府门口看,有老人说:“陛下心里装着咱们,以后再也不用怕打仗了。”后来好几年,交趾不仅按时送贡品,还经常把自家种的水稻、织的细布送到吴国军营,士兵们和百姓相处得跟一家人似的,南方从来没出过乱子。 这孔雀金簪后来不知传到了哪里,可能在战乱中丢了,也可能被谁收藏了,但交趾和吴国和睦相处的事,却记在了史书中。其实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金银玉石,是人心齐、边疆稳,是百姓能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像孙权说的,四方安定,比任何宝贝都金贵。 据《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太平御览·珍宝部》相关记载整理
公元219年,是蜀汉势力最鼎盛的一年,刘备拥有西川之地,还有汉中,荆州之地,面积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