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为证,这次日本真的坐不住了! 最近国家文物局开了个发布会,说青海玛多县尕日塘找着块秦代的刻字石头,这事儿一传开,远在日本的那些研究历史的人可就坐不住了。 这块石头埋在海拔4306米的扎陵湖边,上面刻了37个秦代的篆字,央视一报道,日本网友在历史论坛里都炸开了锅,不少人翻出当地传了上千年的徐福传说,想从这块中国西部的石头里,找点儿跟自己文化根源相关的影子。 这块刻字石头可不是随便找着的普通文物,考古的人用特别精密的仪器查了半天,查出不少门道: 石头上的刻痕是用平口工具凿出来的,能看着明显的顿挫印儿,表面还长了层自然形成的绿乎乎的风化壳,再加上检测的时候没发现任何现代合金的成分,明摆着就是老物件,不可能是伪造的。 北大的李零教授把上面的字翻译出来,意思还挺有意思:秦始皇派了个叫“五大夫翳”的人,带着一群懂方术、会看诊的行家去昆仑山找长生药,公元前210年三月己卯那天,他们到了这儿,算着路上走了二百五十里地。 你说巧不巧,这个时间点,跟《史记》里写的徐福最后一次出海的时间一模一样——都是秦始皇三十七年,而且俩人都是为了给秦始皇找长生药去的。 了解点儿历史的都知道,秦始皇到了晚年,对长生药的痴迷简直到了魔怔的地步。他不光派徐福带着几千个童男童女出海找蓬莱仙山,还同时派了另一拨人往西部的昆仑山区钻,就为了找仙药。 这两拨人的事儿一凑,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秦朝其实有个挺大的方士探险网络。以前日本那边总有人不服气,说徐福东渡就是中国史书瞎编的,就一个来源,没别的证据。 可现在青海这块石头一出来,直接证明秦始皇那时候确实有这么大规模的官方探险行动,徐福那支船队的事儿,一下子就有了历史背景撑着,不是没头没脑的传说了。 更让日本学界上心的是,徐福东渡可不是光带了个故事过去。 日本九州的佐贺县,到现在还留着徐福当年登陆的“浮杯”遗迹,每年还专门办徐福的祭典;宫崎县还有个徐福墓,虽说年头久了,碑上的字有点儿模糊,但那些汉字还能看清楚。 这些民间的记忆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就像青海石刻里说的“方技家”带着医药知识去了高原,徐福的船队也把中原的种地技术、打铁手艺带到了日本列岛。 日本的弥生文化,突然就有了水稻种植和青铜器制作的技术,这俩技术出现的时间,跟徐福东渡的时间刚好对上,这总不能是碰巧吧?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说徐福到了日本就当老大、统治当地了,现在可没法这么说。《史记》里就写了一句“他找着块平坦肥沃的地方,就在那儿称王不回来了”,没说具体到了哪儿,也没说建立了啥政权。 而且青海石刻里的五大夫翳是往西边昆仑山走,徐福是往东边海里去,俩人走的方向都不一样。 这块石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证明秦朝的时候中原文化已经传到青藏高原了,至于徐福到底去了日本的哪个地方,走的哪条路线,还得靠更多考古发现来拼线索。 但这一点儿都不影响日本老百姓对这段历史的热情。毕竟在日本文化里,徐福早就成了中日两国来往的象征,就跟韩国济州岛有徐福祠、咱们连云港有徐福故里一样,是三个国家都认的文化念想。 这次青海石刻一发现,等于是给这个传了上千年的故事找着了同一时期的“旁证”,难怪日本的媒体都争着转载报道,那些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开始重新捋徐福传说里藏着的文化线索。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当年秦始皇派出去的两拨探险队,一拨在西部留下了石刻当证据,另一拨在东部海域留下了文化印记。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考古的人用两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看石刻的风化层,还用数字技术还原秦篆的笔画,这些办法都让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变得越来越清楚。 现在这块扎陵湖边的秦石刻已经成了重点保护文物,它就像个不说话的证人,没肯定也没否定徐福到底去没去日本,可实实在在证明了秦朝那时候确实有大规模找仙药的探险行动。 日本那些研究历史的人之所以“坐不住”,其实是对这段共同的历史特别重视——不管最后能挖出多少徐福的细节,中原文化对东亚的影响,早就让无数考古发现和老百姓的记忆给证实了。
有物为证,这次日本真的坐不住了! 最近国家文物局开了个发布会,说青海玛多县尕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9-17 10:49:54
0
阅读:320
大中消息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