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九四新作:杰伦·格林实验终告结束,火箭重建翻开新篇章自从杰伦·格林被交易到太阳

罗姆谈体育 2025-09-16 10:19:37

红九四新作:杰伦·格林实验终告结束,火箭重建翻开新篇章

自从杰伦·格林被交易到太阳的重磅消息传出后,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的想法。交易刚达成时我就想动笔,但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生疏的笔力也让我望而却步,最终只好作罢。后来我写了篇轻松些的短文「谈谈卡姆·惠特摩尔的离开」,才算重启了这个专栏。

此刻的心情复杂难言,悲伤中又带着几分释然。可能和他的铁杆粉丝想的不一样,我其实非常喜欢格林,也曾无比希望他能够成功。他和克里斯蒂安·伍德、小凯文·波特的情况完全不同——后两位是我公开主张清理的“更衣室毒瘤”,他们的消极态度人尽皆知。但格林从来不是这样。所有迹象都表明,他训练刻苦、待人友善,是个好队友。即便屡次在关键的第四节被乌度卡教练摁在板凳上,他也从未流露不满,反而始终为场上拼搏的队友加油助威。

格林的球风自带一种迷人的魔力。当他找到节奏时,那种爆炸性的表现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期待他成为球队的招牌球星。他突破时身体的摆动方式,总让我想起阿伦·艾弗森。当年权衡数周后,我在选秀中坚定地支持火箭用榜眼签选择他,而非埃文·莫布利——这个判断,如今看来显然错了。

从他新秀赛季起,我就因为客观评价他的表现而承受了巨大压力。记得有一次我指出,同为新秀,申京和格林受到的待遇并不公平,尽管后者当时还是个“净效益为负的球员”,这话一下子点燃了火药桶。我的本意是:既然有人认为申京上场时间少是因为效率低下,那同样的标准也该用在格林身上。我当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塞拉斯教练对他有个人偏见(后来申京在乌度卡手下立刻成为进攻核心,似乎印证了这个猜测)。

过去两个赛季,火箭从联盟垫底一路跃升为西部第二的强队,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除了每年偶尔几周的爆发期,格林实际上拖了球队进阶的后腿。我也是公开持这一观点的人之一。阵容搭配的数据分析一目了然,也印证了球场观感。我常说,哪怕火箭只有一个联盟平均水平的得分后卫,他们都真有希望冲击西部冠军。上赛季打季后赛时,我甚至觉得完全弃用格林、改用阿隆·霍勒迪,赢面反而更大。不敢想象,如果把格林换成诺曼·鲍威尔或扎克·拉文,火箭上赛季能走多远?我觉得,光是有个稳定的外线威胁点,就足够他们跨过勇士了。尽管有人辩解说他吸引了防守注意力,但球队头号得分手如此轻易被锁死,怎么说都站不住脚。

2023-2024赛季初,火箭胜率首次突破五成,但格林却持续挣扎。当时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他队员——申京、伊森等人在新来的布鲁克斯和范弗利特加入后——进步明显、表现亮眼,反而让格林停滞不前的成长显得格外刺眼。如果球队整体没那么出色,他这种阵痛期或许还能被接受。但如今已是他的第五年,手握第二份合同,而火箭正全力冲击总冠军,时间不等人了。管理层的操作,正是这种紧迫感的体现。

我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格林黑”。2023-2024赛季结束后,他刚打出近乎月最佳的三月表现,又面临布克、布里奇斯等交易流言,那时我还强烈建议火箭至少留他到2024-2025赛季的交易截止日,哪怕他照例在四月回归平庸。我觉得,火箭应该给格林实验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尤其下赛季申京还将伤愈归来。

但到了2024年12月底,我已经看够了。他那时的数据是:十一月命中率37.6%/三分27.1%,十二月命中率42.9%/三分32.6%。我在社媒上发言谨慎,因为那里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毒性饭圈氛围,根本没法理性讨论。搞笑的是,格林在一月份又突然爆发,15场比赛场均25.7分,三分命中率42.7%,这又让不少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推迟了本该到来的结局。自然,他撑过了交易截止日。

然而,格林在对阵勇士的系列赛中彻底现了原形。火箭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在勇士强硬的防守下完全失灵。七场比赛,场均31分钟,仅得13.3分2.9助攻,命中率低至37.2%,三分更是只有29.5%。这数据还包括了第二场他手感爆棚、干拔远投18中8、狂砍38分的表现。其他六场呢?7分、9分、8分、11分、12分,以及生死战第七场的8分。如此惨淡的表现,就连我这样的批评者都始料未及。一夜之间,他成了全网笑柄,除了最死忠的粉丝,所有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于是在这个休赛期,管理层终于下定决心求变。

其实早在季后赛崩盘之前,在他状态起伏不定的下半赛季,我的核心观点就一直没变:NBA历史上从不缺能刷出漂亮数据的外线球员,只要给足球权(他过去两赛季使用率都超过27%)。如今青少年训练体系日益成熟,能填满数据栏的后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就像NFL的跑卫一样,数据分析时代已经让“只会得分、别无他用”的矮个分卫大幅贬值。更何况,新劳资协议的苛刻条款,也迫使球队必须高效配置资源。

到2025年2月,如果再让他以同样方式打第五个赛季,那简直是疯了。实验必须叫停。格林要发挥好,就得全队迁就他,打快节奏、拉满空间。但他的潜力,真的配得上这样的特权吗?正如我在谈惠特摩尔的文章里写的,坚持用格林,已经挤压了其他年轻人的成长空间。火箭倒不必急着“贱卖”他,他在一支好球队里担任角色球员还是合格的。但继续把他当核心资产培养,只会拖累球队。

显然,火箭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格林去了太阳。我得给管理层点赞。他们本可固执己见,死守沉没成本,但他们放下了面子,完成了一次实质上的自我纠错,提升了球队实力。有球迷辩解,交易格林纯粹是为了换杜兰特,不代表否定他。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就算杜兰特是37岁的名人堂成员,你也不会轻易送走一个23岁、投入巨大的年轻核心,除非你已经对他的未来彻底失去信心。

格林还是莫布利?

自从2023-2024赛季发现格林可能水掉之后,我常回想选秀前的炒作。我得坦白,我不看大学篮球,也没跟近G联盟点燃队,我的判断完全基于球探报告和媒体宣传。格林被说成是1米98、运动能力爆炸、投篮潜力巨大的天才,这模板听起来简直就是下一个科比。他的缺点看起来都能随着职业训练自然改善:控球会变稳,身板会变壮。再加上他带偶像魅力+号召力的形象非常适合作为新火箭的门面,这一切都让我坚信不疑。

结果呢?他球商没长进,投篮没练出来,最要命的是,他根本就不是1米98!实际看起来也就1米93,甚至更矮。这身高水分是怎么通过球探们法眼的?火箭当时知道吗?要是知道还选,那问题就大了。1米93的瘦弱分卫,控球不牢,投篮也不稳定,这和1米98的预期天花板差太多了。别看就差这5公分,这让他根本无法像乔丹、科比、麦迪那些历史级得分手那样,轻松干拔颜射对手。他也没有爱德华兹(1米95)那样的吨位强吃,或者小个子控卫那样的控运技巧。

传球本就不是他的卖点,但四年下来进步微弱。季后赛对勇士时,他多少次冲进人堆里然后瞎扔一气,场面简直滑稽。最让人失望的还是投篮。四年下来,三分命中率始终徘徊在34%左右(场均出手7.4次),这和“精准射手”的预期相去甚远。当初球探报告的依据,是他在G联赛15场里投出的36.5%命中率。但现在我们知道了,他只是恰好在那段时间“手感火热”而已——这种短暂爆发他后来在NBA也常有,比如今年一月份他就准了15场。看来是那15场G联赛比赛,为他骗来了一份榜眼合同。

我不为自己“选格林不要莫布利”的愚蠢观点开脱。但如果早知道他的真实身高,我绝对会选莫布利。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如果当年火箭同时选中申京和莫布利,现在会怎样?有人说那样就不会有贾巴里·史密斯了。但在我看来,史密斯最多是个高级拼图,而莫布利是防阵级别的核心。也许有人会说申京、莫布利和阿门·汤普森一起上场空间太堵,但莫布利近两年三分也有37%的命中率(虽然投得少),未必就不能搭配。唉,想想就可惜。

展望未来

说到底,结局还是让人伤感。我曾真心希望格林成为休斯顿的招牌。他打球充满激情,让人忍不住想为他欢呼。可惜事与愿违,我们只能向前看了。

我最期待的是火箭进攻端的解放。过去乌度卡为了给格林找手感,每场比赛第一节都要浪费大量进攻回合。这我不怪教练,是球队战略使然。但现在这个包袱没了,球队可以完全围绕最高效的战术来打,杜兰特自然是核心。这有点像2016-2017赛季的火箭:霍华德走后,球队不用再硬打低位讨好他,进攻效率反而从第7飙到第2。现在火箭也不用再硬喂格林了——虽然那么做有其道理,但看球时真是让人抓狂。

除了进攻层面的解放,我也期待其他年轻人获得机会。汤普森和谢泼德自然是最大受益者,但也许史密斯也能因此获得更多出手权?过去四年球队资源都向格林倾斜,史密斯只能偶尔捡点空位机会。

格林倒不至于要去广东华南虎队。他仍是个不错的NBA球员,能打很久,赚很多钱。对他的评价不是非好即坏。对火箭而言,这是一个关于机会成本和投资回报的决策。我会关注他在太阳的表现。有报道说太阳在交易前曾问遍全联盟是否有人对格林感兴趣,看来他们也心里没底。下赛季他场均得分估计还能上20,但能否练出稳定的投篮和传球就难说了。在菲尼克斯压力小一些,他还有时间。但我总觉得,他最终的归宿可能是个超级第六人,带替补阵容抢分。这没什么不好,只是离当初的预期,确实差得太远了。

无论如何,杰伦·格林实验在休斯顿画上了句号。这段过山车般的旅程,尝尽了酸甜苦辣。哈登时代结束后,他曾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灵光闪现的时刻并非虚假,结局本不该如此。遗憾,但感激。是时候翻开新的一页了。杰伦格林[超话]休斯顿火箭[超话]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罗姆谈体育

罗姆谈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