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李自成倒像个革命领袖!曾有学者直言不满:“写小说就好好写小说!不知为何,姚雪垠非要通过《李自成》去教育人民!”这番质疑直指《李自成》的创作特色 —— 姚雪垠并未将作品局限于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复刻,而是在史料基础上融入了强烈的价值导向。书中不仅刻画了李自成从揭竿而起至兵败九宫山的兴衰历程,更通过李自成的民本思想、张献忠的暴戾反差,以及明末官员的腐朽百态,传递对 “民心向背定成败”“家国责任” 的思考,甚至在部分情节中,借人物对话直接点出对现实的映照意图。 但也有观点认为,历史小说本就兼具 “历史真实性” 与 “艺术创造性”。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时,正值特殊的时代背景,他试图以历史为镜鉴,为读者提供精神指引,这种 “教育意图” 并非凭空强加,而是与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时代背景相融合的。比如书中对李自成军队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的细节描写,既符合史料中对农民军纪律的记载,也暗含对时代理念的呼应。 《李自成》全书共五卷,洋洋洒洒 330 万字,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传奇经历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 17 世纪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小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崇祯十一年(公元 1638 年)十月,清军大兵压境,直逼京城,京城内一片戒严的紧张气氛 。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对于是战是和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崇祯皇帝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与此同时,官军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史称潼关南原大战 。李自成在这场战役中不幸兵败,仅率十八骑突出重围,被迫潜伏于商洛山中 。在商洛山的日子里,李自成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积极整顿军队,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机 。 随着情节的推进,李自成试图与张献忠联合,共同对抗明朝官军,却遭到了张献忠的拒绝,甚至险些被张献忠火并 。无奈之下,李自成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继续积蓄力量 。冬天,李自成敏锐地察觉到中原官兵空虚,于是抓住时机,疾驰河南 。河南的饥民们如同久旱逢甘露一般,纷纷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 。李自成还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如虎添翼 。随后,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威名远扬 。 在第二卷中,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又遭遇了重重危机 。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横行,李自成及手下将士大多染病,战斗力锐减 。明朝官军趁机发动围剿,同时起义军内部也发生了叛乱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将领临危不乱,迅速平定叛乱,成功粉碎了敌军的围剿 。次年,李自成突围进入河南,与张献忠联合,再次向明朝官军发起进攻 。 第三卷的故事则主要围绕着第二次和第三次开封战役以及朱仙镇大战展开 。李自成在河南击溃了明朝的主力军后,集中兵力进攻开封 。然而,一攻开封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不得不撤军 。随后,李自成用计攻破火烧店,又相继攻破叶县城,杀死叛将刘国能,攻下南阳 。紧接着,李自成再度进攻开封,却依然未能得手 。于是,李自成发动了第三次进攻开封的战役,在朱仙镇击溃了明朝的援军,将开封城团团围住 。此时,开封城内粮草断绝,明军竟丧心病狂地决堤黄河,企图以此逼退义军 。黄河水汹涌而下,不仅逼退了义军,也淹没了开封城,无数百姓葬身洪水之中,这场战役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 。 第四卷中,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战,李自成终于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顺 。然而,李自成并未听取李岩暂缓进兵的建议,而是亲率二十万大军向北京进军 。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渡黄河,破太原,过大同,所向披靡,迅速围攻北京城 。而此时的明军,吴三桂的援军迟迟未到,京城内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不久,北京城城门大开,李自成顺利进京 。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明朝宣告灭亡 。但李自成的麻烦并未就此结束,吴三桂据守山海关,李自成面临着清军和吴军的夹击,不得不两面作战 。为了解决山海关的问题,李自成试图招降吴三桂,却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好发兵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 第五卷将故事推向了悲剧的高潮 。多尔衮趁明朝局面混乱之际,率领精兵强将进长城,攻占北京,并在北京建立都城 。多尔衮摄政后,率领大军南征,招降吴三桂,紧接着向山海关进军 。甲申年(1644)四月二十一日,吴军与大顺军在山海关展开激战 。此时,清军已悄然抵达欢喜岭,等待着与吴军会合 。二十二日,两军再度交战,清军突然伏兵而出,大顺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 。李自成见大势已去,只得溃逃至北京 。他匆匆登基,又匆匆撤离北京,一路向西逃亡,退守西安 。然而,西安城最终也被清军攻破,李自成只得继续南逃 。在逃亡的路上,大顺军军心涣散,牛金星父子潜逃,慧琼,刘宗敏和宋献策被俘 。最终,李自成孤身逃至九宫山,被乡勇所杀,曾经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此宣告失败 。
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李自成倒像个革命领袖!曾有学者直言不满:“写小说就好好写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9-14 16:39: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