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了6架直升机,没想到其中四架都出现了故障,俄罗斯不允许我们私自拆开,只派来了几个他们的专家来查看,可检查了好几天却没发现一点问题,最后还是让一名中国士兵一招搞定。 1970年8月,芮银超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从小跟着外婆过,外婆家不远处有支解放军部队,他总爱偷偷溜出门,扒着铁丝网看战士们训练。 那些飒爽的身影、听来的英勇故事,在他心里种下了当兵的种子——长大也要穿军装,保家卫国。 1987年10月,他第一次报名参军,偏偏赶上农忙收割水稻,手上磨满水泡,有的还破了皮,医生误判成皮肤病,参军的事黄了。 他没泄气,第二年又跑去找武装部,却被告知当年不招兵,直到1989年第三次报名,才算圆了梦,成了陆军航空兵的一名战士。 本想着能当飞行员,驾着战鹰飞上天,结果他被分到了炊事班,每天围着灶台转,忙完了就站在炊事班门口,望着远处训练的飞行员发呆。 他知道自己学历低,只有初中文化,要想改变命运,只能靠学习。 于是每天忙完空勤灶的活,就躲到宿舍外没人的角落,借着昏黄的路灯啃基础文化课,还有那些讲飞机的书。 日子久了,他在机务维修专业招聘考试里考得不错,上级研究后,让他从炊事员改成了直升机修理兵,也就是大家说的机务兵。 虽说没当成飞行员,能修飞机,也算离梦想近了一步。 机务这行不好干,部队里有句顺口溜:“一年站,二年看,三年围着转,四年磕磕绊,五年才玩得转。” 他要当的直升机特设师,得懂电工学、逻辑电路、高等数学这些,对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来说,全是陌生东西。 他不服输,自己定了学习计划,找战友借高中课本,不懂就问战友、问老师,两年把高中课程学完了,后来又自学拿到大专文凭。 学文化的同时,他还练维修技能,一头扎进一人多高的设备资料里。 碰到设备出故障,他都主动要求参与排除,还把故障原因、怎么解决的、自己琢磨出的门道记下来。 就这么看了三年、记了三年,1200多个电气电路和元件,他一摸就知道是啥;1000多项参数和性能指标,张口就能说对;100多种疑难故障,他上手就能修。 到后来,光听直升机启动的声音,他就知道问题在哪儿。 2000年5月,当时陆航列装了6架进口的新型直升机,试飞的时候有4架自动驾驶仪出现故障。 部队从国外请了专家来修,可专家们查来查去,没找到具体原因,只说是什么“机件耦合问题”,修不好,只能慢慢磨合着用。 这可难住了大家,培养一个飞行员要花多少时间和心血,让他们开有问题的飞机,太危险;可要是不用,几百万一架的飞机不就废了? 芮银超看着急,鼓足勇气跟领导说,让他去查查。 外国专家看他就是个普通士兵,眼神里满是不屑和怀疑,他不管这些,钻进飞机里逐个零件检查,最后判断是液压舵机出了问题。 他把想法说出来,外国专家根本不信,觉得他一个中国士兵,懂什么进口飞机,可他认准了自己的判断,不怕人笑,坚持说要换舵机。 跟专家们磨了好几次,对方才勉强同意试试,结果舵机一换,直升机立马好了,轰隆隆飞上了天。 现场的人都鼓掌,外国专家也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芮,真牛!”从那以后,没人再叫他“兵伢子”,都喊他“兵专家”。 后来他一路成长,成了一级军士长,解放军士官里的最高等级,大家都叫这种兵“兵王”。 谁能想到,一个农民家的孩子,一个曾经的炊事员,能走到这一步? 他靠的不是运气,是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 起点低没关系,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学,别人觉得难就放弃的时候他扛;岗位普通也不怕,把手里的活做到极致,炊事班能做好饭,机务班就能修好飞机。 更重要的是他的担当,面对外国专家的权威,他没退缩,因为他知道,背后是战友的安全,是国家的装备,不能因为自己是个普通士兵就不敢说话。 其实芮银超的故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传奇。 这些年咱们国家强军,靠的就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基层士兵,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把自己的活干到最好,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守护着咱们的蓝天和安宁。
两场空战意外暴露中国空军实力!第一声来自俄乌战场,俄罗斯战机一枚导弹隔着130公
【69评论】【136点赞】
流浪花
干一行,精一行! 懂一行,爱一行!
麒麟1391
飒爽的身影……女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