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一个关键年份,彼时的世界,正处在冷战的高压锅里翻滚,美苏在科技上针锋相对,谁都不想落后半步,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惯性导航技术变得尤为重要,而在惯性导航的核心技术中,有一样东西像王冠上的明珠——激光陀螺。 美国早早尝到了这项技术的甜头,并捂得死死的,甚至连公开的资料都要层层设防,中国刚刚起步,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难找,更别提这种尖端装备,但就算是天堑,总得有人先迈出一步,钱学森意识到激光陀螺的意义,凭着早年在美国积累的人脉,辗转获取了几页关键资料,它们被当作最高级别的科技机密送到了国防科技大学,资料不多,两页纸,密密麻麻的英文,夹杂着草图和公式,却足以点燃一场技术革命。 资料送到学校后,却像落入深井,沉寂无声,大家都知道这技术的重要性,也知道它的难度,那并不是翻几本书、调几台仪器就能搞定的项目,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光学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连基础的光学薄膜都做不出合格的,面对这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人选择了观望。 高伯龙站了出来,他当时已经47岁,教了多年物理,学术根底扎实,性格却安静低调,他不是光学出身,也没做过导航相关的研究,但他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国家的事,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开始了工作,从那两页纸起步,一点点翻译、分析、反推,他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把那份天书般的资料真正“拆解”清楚。 他没有照搬美国的思路,而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型,还写出了系统化的教材《环形激光讲义》,这不是临时拼凑的手册,而是为整个研究打下理论根基的蓝图,别人看到的是几页资料,他看到的是一整座技术山脉。 理论搞清楚了,接下来就得落地实验,可实验条件简陋得近乎原始,没有高精度的设备,没有合格的材料,甚至连一块用于稳定仪器的大理石平台都要去火车站捡废弃品,高伯龙带着几名学生,把木板房改造成实验室,用旧照相机的零件拼凑出真空腔,靠手动调节光路参数,一点点逼近理想目标。 最棘手的是光学薄膜的制备,这层薄膜的厚度要精确到0.1纳米,相当于头发丝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国内当时的镀膜技术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高伯龙没退缩,反而从头学起计算机编程,模拟薄膜生长过程,优化参数,改进工艺,他和团队自制出专用设备,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终于制出了符合要求的光学薄膜。 这项技术的突破,并没有立刻带来赞誉,当时国外已经转向光纤激光陀螺,很多人认为高伯龙的研究是逆潮流而动,甚至有人讽刺说,国外都放弃的东西,咱们还在费劲干嘛,但他冷静而坚定,他相信自己提出的“四频差动方案”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这个方案绕过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也减少了制造难度,事实最终证明,他选对了路。 从理论模型的建立,到第一台样机的成功,整整花了十几年时间,那是一段没有掌声、没有鲜花的日子,团队里的人轮番上阵,有的熬不过离开了,有的新人加入接着干,没有人抱怨苦累,只有一个目标:把这项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0年,第一台国产“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仪”终于在实验台上点亮光路,这个成果的意义远远超出技术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在惯性导航领域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实现了自主可控,之后,团队又陆续完成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的研发,使得这项技术逐步应用到战机、导弹、航母等关键装备之中。 这条路走得极其艰难,却也格外坚实,高伯龙没有享受荣誉的习惯,他从不在乎头衔、待遇,也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他一直穿着旧中山装,办公桌上堆满了草稿纸和仪器零件,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常年在实验室加班,灯光总是楼里最后熄灭的那盏。 晚年身体不太好了,可他仍然紧盯项目进度,别人劝他休息,他却一边输液,一边修改设计图纸,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他还在关注膜层的参数微调,他的手指在病床上画着圈,像是在复述那熟悉的光路图。 2017年冬天,高伯龙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就在那一天,一颗搭载国产激光陀螺的北斗卫星从他所在的城市上空掠过,精度定格在0.0001度,这项曾经被质疑、被忽视、被封锁的技术,终于成了国家导航系统的核心支柱。 信息来源:新华社——永不停转的“陀螺”——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8 01:39: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