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在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的时候,一位七旬老人冲到武汉一线,果断建议封城,挡住了病毒扩散的脚步。她就是李兰娟院士,国家功勋人物。可你知道吗?这背后的故事更传奇:她竟是从农村自学中医起步,一步步走到医学巅峰。她的经历,藏着怎样的秘密?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形势严峻。李兰娟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于2020年1月18日抵达武汉。她根据病毒传播特点,分析早期病例数据,发现人传人迹象明显,于1月22日建议严格封锁城市,实施“不进不出”措施。这一决策被采纳,1月23日武汉封城,有效遏制了病毒向全国蔓延,保护了无数生命。 封城后,李兰娟率团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推广“四抗二平衡”疗法,结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救治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她团队还分离病毒毒株,参与国家诊疗方案制定,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方案。她的贡献获得国家认可,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桥村,家境贫困,父亲因眼疾无法工作。她从小干农活养家,1960年进入绍兴第一初级中学,中途一度辍学在家自学,一边劳作一边读课本。中考成绩优秀,被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破格录取,村民和老师捐助让她完成高中。 1963年高中毕业后,她回乡当中学代课老师,同时在浙江省中医院学针灸,改做赤脚医生。那时医疗条件差,她对中医感兴趣,用几个月时间自学经络书籍,熟记内容。医疗队缺药,她组织采草药,半年内掌握数十种药材功效,如清热解毒或止血消肿的植物。她免费为村民治病,积累基层经验,这段自学中医的过程奠定她医学基础,推动进入传染病领域。 1970年,她被推荐进入浙江医科大学,1973年毕业后在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从住院医师起步,她逐步参与传染病诊治。1986年,她开始研究重型肝炎治疗,历经10余年,建立人工肝支持系统,解决出血和低血压难题,使急性重型肝炎好转率从11.9%升至78.9%,慢性重型肝炎从15.4%升至43.4%。这项技术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到全国300多家医院,治疗10万余例患者。 她主持制定《人工肝治疗指南》和《肝衰竭诊疗指南》,推动技术标准化。2003年SARS疫情,她运用经验指导防控。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她团队5天鉴定病毒来源,建议关闭活禽市场,控制疫情。她的研究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李兰娟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肠道菌群角度审视感染过程,为防治提供新思路。2014年,她团队研究肝硬化肠道菌群变化,发表于《Nature》杂志,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她主编《传染病学》等教材,推动教育。 在浙江卫生厅长任上,她推动基层体检,每两年为农民免费检查,利用闲置设备早发现疾病,降低医疗费用。这些举措融入当地体系,惠及群众。 从农家女到院士,李兰娟的路走得踏实。她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继续在传染病前沿发力。她的经历体现科学执着,激励青年投身公共卫生。 李兰娟的贡献不止于疫情,她的研究体系化传染病防控,提升国家应急能力。未来,她主持项目,推动微生态研究,完善基层医疗,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女儿要去武汉上学了,经过沟通决定每月给生活费2500元,明细如下:1. 餐费: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