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的银子,动辄上万两,为什么现在却“消失不见”了?这个问题很简单,考古学家们给出了答案。 说起中国白银的历史,得从夏商时期讲起。那时候,先人们已经会从矿石里提炼白银,主要用来做餐具和装饰品,产量少得可怜,只在贵族圈子里转悠,和老百姓没啥关系。到了汉代,白银才试着当货币用。汉武帝元狩四年推行白金三品,银币和金、贝一起流通。可没多久,就因为官员私铸假币,银含量低了,市场乱套,朝廷只好收回,改用铜钱。这事儿让白银又退回幕后。 宋代,白银地位高了点。北宋时,四川出了交子纸币,便于大户交易,但富豪和官员还是爱用白银结算。像北宋五十两银铤,重两公斤左右,刻着官府标记,主要在权贵间流传。普通百姓呢?还是靠铜钱过日子,白银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封建社会就这样,大量白银都攒在皇室和贵族手里。 明代中期,白银真正成了主流货币,叫银两。这跟美洲白银大量输入有关。成化弘治年间,市场活跃起来,白银取代其他形式。万历年间一条鞭法一出,税赋全用银交,银两就固定下来了。明清时期,银铜并用,白银管大宗买卖,铜钱管小额。可好景不长,历史变迁让白银开始流失。 明末乱世,白银外流严重。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四川活动,1646年顺岷江南下时遭遇伏击,传说船队沉江,带走巨额银两。这事儿流传几百年,直到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泸州江口遗址发掘。2017年首期工作结束,出土近2万件文物,包括银锭和“西王赏功”银币,证实了沉银传说。发掘持续到2023年,文物超7万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不光证明历史,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在战乱中的命运。 清代后期,白银外流更猛。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打响,1842年南京条约签了,清政府赔2100万银元,约合2100万两白银。列强船队带走银子,中国从白银输入国变成输出国。1901年辛丑条约更狠,八国联军入侵后,清廷赔4.5亿两白银,本息近10亿两,按年息4%分39年还。这笔钱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好几倍,民众负担沉重,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这些赔款让中国白银储备锐减,帝国主义掠夺暴露无遗。鸦片贸易和不平等条约,就是列强吸血的手段。中国人吃尽苦头,教训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大变。1949年,政府把民间白银统一收归国有,用来支持国家建设。这一步棋走得稳,白银作为货币渐渐退出,流通基本停了。 白银的变迁,映出中国从封建到现代的路子。它在上层社会多,百姓少碰,体现了社会不公。战乱和外侵造成流失,提醒我们警惕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防范外部风险,推动经济腾飞。白银虽不流通了,但转战工业,比如电子导电银和硝酸银消毒,服务人民生活。
古代那么多的银子,动辄上万两,为什么现在却“消失不见”了?这个问题很简单,考古学
蕊蕊聊过去
2025-08-27 14:24:22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