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

虎皮芳草潭 2025-07-21 22:34:25

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妇说了两个字,陈毅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国民党在赣南布下天罗地网,悬赏五万银元要陈毅的命,这笔巨款,在当时相当于两百名工人一年的薪水。 而执行这场诱捕的核心人物,偏偏是红军内部的叛徒、前赣南军区参谋长“陈海”,当时的他最清楚红军的联络方式和行动习惯,所以他在大余县城,设下一个近乎完美的杀局...... 陈海的计划层层相扣:在所谓的“团部”架好了机枪,在接头地点“糖铺”安插了便衣,连城门口都增派了专门识别游击队员的眼线,一切就绪,只等陈毅自投罗网。 很快,一封密信送到了陈毅手中,信上说有中央密使前来传达重要指示,约他在县城酒楼见面。 这消息对与中央失联已久的陈毅来说,分量可想而知,不过,身经百战的直觉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对劲,所以决定不直接赴约,而是带警卫员化装进城,先去探探虚实。 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先去酒楼,反而摸到了叛徒陈海的住处,开门的是一个低头洗衣的妇人,神态冷漠得有些刻意,陈毅上前询问陈海的去向,妇人头也不抬,用浓重的方言回了句:“他去了团部。” 谁也没想到,一句浓重的方言,竟成了生死的岔路口,由于口音差异,陈毅一行人把“团部”听成了他们惯常接头的“糖铺”。 后来才知道,这绝不是误听,而是陈海之妻冒着杀头危险,以一句含混的方言发出的警告,而那所谓的“团部”,已经是专候陈毅前来送死的机枪阵地。 一行人随即转向“广启安糖铺”,可刚到街角,陈毅的心就沉了下去,糖铺周围多了七八个陌生面孔,其中一个穿长衫的,右手始终插在衣袋里,明显揣着武器。 而几乎同时,一队国民党士兵正朝这边过来,陈毅立刻意识到情况有变,不动声色地走进旁边的布店,直接扯了块蓝布夹在腋下,装作买完东西的样子,并示意同伴退到斜对面的茶馆里掩护。 糖铺里负责接头的同志也认出了他,悄悄跟上来,只低声说了四个字:“陈海叛变了。” 警报拉响,生死一线,陈毅的反侦察能力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连续穿过三条小巷,最后闪进一家无人注意的棺材铺,才算暂时甩掉了尾巴。 但危险并未结束,在返回梅岭的路上,他们又撞上一小股国民党士兵,敌人没认出这个“教书先生”,却强行抓他带路进山。 后来途经一个茅厕时,陈毅突然捂着肚子大声叫痛,请求方便一下。 敌兵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他便一头扎了进去,但等士兵们发觉不对劲冲进去时,里面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茅厕后壁一个大洞。 这样的背叛与追杀,在当时几乎是家常便饭,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游击区的处境极其艰难。 国民党推行残酷的“清剿”和“移民并村”,企图将游击队与群众彻底割裂,陈毅身边仅剩三十余人,却要面对数个师的围剿。 就在前一年,原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叛变,带着敌军回头“清剿”自己的同志,直扑项英、陈毅的藏身之处。 所幸,被他胁迫带路的一名警卫员在山脚下以一声“自己人”的暗号,为山上的人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 但真正的铜墙铁壁,从来不是碉堡和封锁线,无论是陈海的妻子那句暗藏玄机的方言,还是糖铺老板的舍命示警,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民才是最坚固的堡垒。 正是这次死里逃生,催生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诗中那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道尽了绝境中的豪迈与乐观。 后来多年后,陈毅回想此事,也不禁感慨:“要是那天直接去了团部,你们现在看到的《梅岭三章》就是遗作了。” 历史有时看似充满了偶然,但一次“误听”的背后,却站着无数个甘愿付出生命的人民。 当年那些想用他的人头换取荣华富贵的叛徒与爪牙,早已被扫进历史的角落,无人问津。 而陈毅和那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情,却穿透了血与火的岁月,至今依然震撼人心,这,或许才是那段传奇真正的答案......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一页 一代儒将陈毅:五次脱险 毛泽东亲点为上海市长(2)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