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指着“1951张衡地震仪”说:“梁下挂一块肉,比这个模型强!”几年后,美国地震学家也客气地指出:“中国目前的地震仪模型对地震的敏感性甚至不如居民!” 傅承义是中国地震学的开山鼻祖,190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年轻时,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刻苦钻研,1934年毕业后,拿到了公派留学的机会,远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深造。他师从地球物理学大师查普曼,专攻地震波传播,1938年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加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了中国现代地震观测的奠基人。他一手推动建立了全国地震观测站网络,亲自设计仪器,完善数据采集,为防震减灾打下基础。他还编写教材,培养了一批地震学人才。他的学术态度严谨,从不含糊,总是追求科学真相,这让他在学界声望极高。他的一生都扑在地震研究上,成果丰硕,直到2000年去世,依然是地震学界的标杆。 张衡的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之作,史书上说它能在地震发生时指示震源方向,132年造出,134年成功预测陇西地震,震惊朝野。可惜,这件宝贝没留下实物,只有几段文字描述,复原难度极高。1951年,文物专家王振铎接到任务,试图复原地动仪。当时学界对地动仪的内部构造有两种猜想:一种认为里面有个悬垂摆,类似钟摆,靠悬挂装置感应地震;另一种认为是个直立杆,通过杆的倾倒触发机关。王振铎选了直立杆的路子,造出个铜制模型,外观精美,八条龙首衔铜丸,下面有蟾蜍等着接球。可测试时,模型完全不灵,振动台上晃半天,铜丸愣是不掉,工作人员只能手动推一下才勉强出结果,效果差得让人尴尬。1976年,傅承义看到这模型,毫不客气地指出,民间挂在房梁上的肉块都能感应地震,这模型却啥也干不了。他的话一针见血,直指直立杆设计的失败。傅承义支持悬垂摆的理论,认为张衡很可能受了东汉洛阳地区悬挂物测地震的民间做法启发。几年后,这模型被送去日本展览,依然得靠人推才能动。美国地震学家看了后,客气但直接地说,这模型对地震的敏感度还不如普通人凭感觉判断。这场争议的核心,其实是王振铎的复原偏离了科学原理,造出的模型完全无法还原张衡地动仪的功能。 1951年的复原风波后,地动仪的研究没停下脚步。20世纪70年代,国内地震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张衡的设计,尝试用悬垂摆原理复原。2005年,冯锐团队造出一款新模型,基于悬垂摆,能对地震波有明显反应,铜丸能精准落入对应方位的蟾蜍口中,证明了这种设计的可行性。早在19世纪末,日本学者服部一三和英国学者米尔恩研究张衡地动仪,开发出现代水平摆地震仪,也间接支持了悬垂摆的猜想。1951年王振铎的模型因为不靠谱,相关描述还被写进了早年的语文课本《地动仪》,但后来学界发现这描述有误,课文被移出教材。这不是否定张衡的成就,而是为了科学严谨,不能让错误信息误导学生。张衡地动仪的历史地位从没动摇,它依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骄傲。傅承义晚年依然埋头研究,翻阅地震数据,指导学生,直到2000年去世。王振铎继续文物研究,1972年去世,他的复原虽失败,但为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两人观点虽不同,但都在为中国科技史出力。张衡地动仪的奥秘,至今还在吸引学者钻研,历史和科学的交汇,总有新故事等着挖掘。
1976年,我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指着“1951张衡地震仪”说:“梁下挂一块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21 22:00:58
0
阅读:142